联合国公约在服贸会签署,中国从国际规则跟随者向引领者转变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马婧

2023-09-06 17:14 语音播报

时事

9月5日,《北京船舶司法出售公约》签约仪式在服贸会上举行,这是首个由我国主导达成的海商领域国际公约,也是首个以我国城市命名的海商领域联合国公约,更是新冠疫情以来首个达成的联合国公约。从我国在《公约》形成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可以发现,中国在国际舞台中的角色已逐渐从国际规则的跟随者、参与者向引领者转变。

随着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海运成为重要的国际运输方式之一。但长期以来,船舶司法出售领域存在国际规则空白,买船方在一国司法出售中获得的船舶所有权,可能无法得到其他国家的承认。自2007年起,我国海商领域专家学者在国际海事委员会(CMI)积极参与公约起草工作,并推动于2012年在北京召开的CMI第40届国际大会上形成《公约》草案。

在我国持续推动下,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于2018年同意将公约草案作为其工作议题,公约至此被纳入联合国平台,正式开始政府间讨论,制定进程开始加快。在后续讨论中,我国提出的许多意见建议被采纳,为《公约》落地作出重要贡献。十年磨一剑。2022年12月7日,第77届联合国大会审议通过《公约》,同意以北京冠名,并授权中方于2023年内在京举办签约仪式。

9月5日,这份《公约》通过服贸会平台正式签约。34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来京参加签约仪式,包括中国、瑞士、新加坡、沙特阿拉伯、利比里亚、洪都拉斯等在内的15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公约的首批签约方。自此,《公约》将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开放供各国签署。

记者了解到,《公约》全文共23条,其通过创制船舶司法出售跨境承认制度,确保了船舶所有权的稳定性,不仅填补了规则空白,回应了业界诉求,也为船舶融资、国际航运的进一步健康发展提供了国际法治保障。

“在《公约》形成过程中,我国始终是积极推动者,并在关键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公约》冠名北京也体现出各国对中国在起草过程中所作贡献的认可。”中国海商法协会副会长李海介绍,《公约》从在北京形成草案到最终落地历时约十年,有效解决了船舶司法出售跨境承认方面长期存在的国际规则空白,有利于保护金融机构进行船舶融资服务的积极性,也有助于促进国际航运服务的发展。

2023我在服贸会等你

编辑:蔡文清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