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勤廉文化丨"浴血汤山"吉鸿昌
清风昌平

2023-09-13 14:40

清风北京

历史上的昌平小汤山,以温泉知名于世,史称其泉“四时常温,浴之愈疾”。然而进入近代以来,小汤山则因重要的战略地位而饱受战火。1933年,著名抗日民族英雄、共产党员吉鸿昌,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之一部,在这里浴血奋战,卫国杀敌,掀起了令国人为之一振的抗日壮举。

汤山行宫温泉井旧影。

吉鸿昌,字世五,河南扶沟人。1913年,入冯玉祥部,历经北伐、中原大战等重要战事,骁勇善战,因功升至旅长、师长。“北京政变”后,冯玉祥部改编为“中华民国国民军”,这一时期,共产党员宣侠父受李大钊所派,前往冯玉祥军中做政治工作,他与吉鸿昌关系密切,由此成为吉鸿昌的第一个引路人。

吉鸿昌将军。

烧制有吉鸿昌父亲遗训“作官即不许发财”的瓷碗。

1930年中原大战后,冯玉祥被迫归隐,吉鸿昌接受蒋介石收编,任第22路军总指挥兼第30师师长,旋奉命“围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不愿替蒋打内战的吉鸿昌,一面与蒋介石虚与委蛇,向红军作应付式的“进攻”,同时在部队地下党员的安排下,秘密进入苏区。这一期间,吉鸿昌接触并学习了共产党宣言,先进的革命理论和崇高的革命理想使他“顿开茅塞”,他慷慨激昂地写下了“国将不国,尔速醒悟,睡狮猛醒,领导民众”十六个大字。此时的吉鸿昌在政治上发生了巨大转变,为其日后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埋下了思想的种子。

九一八事变后,吉鸿昌痛心疾首,要求抗日报国。然此时的蒋介石已定下“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论调,为压制抗日力量,蒋介石强令吉鸿昌出国“考察”。1932年松沪抗战爆发,他毅然突破阻碍,重返故土,与中共在华北和上海的组织发生联系,并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3年春,吉鸿昌与冯玉祥、方振武在张家口建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任第2军军长,旋任北路前敌总指挥,率部向察北日伪军进击。6月15日,抗日同盟军在土尔沟新村召开了第一次军民代表大会。中共党员吉鸿昌、宣侠父、张慕陶等作为正式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选出了由35人组成的军事委员会和由冯玉祥、吉鸿昌、方振武、宣侠父、张慕陶等11人组成的常务委员会。至此,抗日同盟军共编有十六个军、二个师,总部直辖四个独立团,总计达十余万人。

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同盟军的成立,受到了全国各界人民的热烈欢迎。然而国民党反动派却以各种手段破坏同盟军的抗日爱国行动,并与日、伪军相配合,大举进攻同盟军。在日、蒋夹击的严峻形势下,吉鸿昌表现了坚定的革命情怀和抗日斗志。8月16日,吉鸿昌和方振武在张北通电,剀切痛陈,抗日到底。9月上旬,吉鸿昌、方振武将抗日同盟军改名为“抗日讨贼军”,推方振武为总司令,誓与日伪军和国民党反动派血战到底。9月28日,方、吉以“五六千人,枪约半数”的兵力,分三路向北平发动攻击。至10月期间,抗日讨贼军先后在今昌平地区的十三陵、崔村、兴寿、小汤山等地与敌人激战多日,士兵作战勇敢,方、吉亲临指挥。何应钦不禁惊叹,“敌以困兽之斗,抗战极为顽强”,遂加紧调集军队,对其围追堵截。10月5日,吉鸿昌率部开赴大、小汤山,在古老的温泉古镇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抗战烈火。蒋介石急令何应钦派军,并联合日伪军向方、吉进袭。面对蒋军与日军的共同夹击,吉鸿昌部困难重重,但始终斗志高涨。期间,方、吉所部先后在昌平的老君堂、东山口、昌平县城、九里山、大汤山、小汤山、葫芦河、大东流等处浴血奋战,将抗日怒火燃遍平郊。

抗日同盟军在昌平地区转战示意图。

然而在日、伪、蒋三方军队的重重包围下,“抗日讨贼军”寡不敌众,粮弹垂绝,战斗减员十分严重。为了保存抗日火种,另谋抗日出路,吉鸿昌、方振武遂与国民党商震32军会谈和平解决方案,被迫接受国民政府收编剩余部队、二人离队出洋的和谈条件。随即吉鸿昌、方振武失去“自由”,后在乘车赴北平途中成功脱险,避入天津法租界内,继续进行抗日救国活动。至是,成立不足五个月的抗日同盟军,遂告失败

抗日同盟军虽然失败了,但激发了华北人民的抗战热情,谱写了可歌可泣的抗战诗篇。在抗日同盟军与敌人奋战期间,小汤山地区惨遭战火蹂躏,汤山人民的抗日怒火由此点燃并逐步高涨。1934年11月9日,吉鸿昌不幸在天津法租界被蓝衣社特务及北平宪兵第三团逮捕,并被引渡到北平。据云,蒋介石为此付出“总额达十万元”的代价。11月24日,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抗日民族英雄吉鸿昌坦然自若,视死如归,他以刑场作战场,用树枝写下了气壮山河的世间绝笔:“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他高呼“抗日万岁”等口号,英勇就义,终年39岁。

1933年10月《世界时报》关于抗日同盟军在昌平地区战斗的报导。


编辑:应晓燕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