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11 11:13
天津地处
九河下梢、渤海之滨
依水而建、因水而兴
可是却长期处于极度缺水的状态
水
对于天津人来说是发展的命脉
是人民幸福的源泉
今天(2023年9月11日)
是新中国第一次跨流域、跨省市的
大型引水工程
引滦入津工程建成通水40周年
40年前的这一天
清澈、甘甜的滦河水奔流入津
天津人民喝苦水咸水的历史
由此宣告结束
1983年的今天
天津终于摆脱了缺水的状态
引滦入津工程正式向天津送水
而这个过程
只用了1年零4个月
▲“引滦入津”通水时
引滦工程
引来的不仅是水,更是一种精神
就连当时的深圳也提出
“用引滦精神,创深圳速度”
时任天津市市长、引滦工程总指挥的
李瑞环同志当时激动地宣布
“引滦工程竣工!今天,清澈香甜的滦河水已经送入到千家万户,天津人民喝咸水苦水的历史,从此宣告结束!”
作为原铁道兵第八师师长
铁道部第十八工程局局长
景春阳全程参与了引滦入津工程
工期紧张、寒冬施工、土石塌方
这些困难在他眼里都不算什么
让他难以释怀的是
21名建设者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烈士不会被遗忘
矗立在天津三岔口的
“引滦入津工程纪念碑”
碑文这九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是由邓小平亲自题写的
如今已时值40年
天津广播记者重新来到滦河源头
▲这条小溪是引滦的源头
河北省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
大滩镇孤石村小梁山的南麓
处于内蒙古高原南端和燕山山脉交汇处
这里以大滩镇为中心
设立了总面积218平方公里的
滦河源自然保护区
▲引滦源头保护区
为了守护这一泓清水
水务及环境保护的工作者们
付出了辛勤的努力
▲潘家口水库
引滦入津工程自1983年9月正式通水以来,40年间,已累计向天津安全供水332.8亿立方米,有力支撑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引滦通水以来,引滦入津工程先后建成引滦入港、入汉、入武清等10余条原水输水管线,供水范围覆盖全市15个区(不含蓟州区),2014年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向本市供水后,共同构成我市双水源保障格局。
全市年供水总量由上世纪80~90年代不足20亿立方米提高到2022年的33.55亿立方米,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运行前,引滦水年调水量基本在10亿立方米以上。
在此基础上,通过新建扩建一大批重点水厂,开展农村饮水提质增效等工程,有效解决了农村居民用水不便和饮用高氟水的问题。截至目前,天津33座水厂总供水能力达到480万吨/日,是引滦通水前的5倍,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清冽的滦河水
不仅结束了当时天津人
长期喝咸水的历史
还给整个城市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而建设者用青春、汗水
和生命缔造的“引滦精神”
更成为天津实践改革开放中
宝贵的精神财富
今天
广播君带您一起
回顾天津的水源变迁史
19世纪以前:挑水喝的日子
在没有自来水的年代,南运河、海河曾是天津市民主要的饮用水源。那时,城区有一群被叫做“水夫”的人,每天靠车拉肩扛到河中取水,送到市民家中。除了“水夫”,天津城里还有水铺,将河水烧开后售卖。当时天津市民每家每户都有大水缸,用来存水。挑回来的河水不能直接饮用,需要先放明矾,经过沉淀之后,煮开才能饮用。”
事实上,天津老城厢的一些街名就反映了当时人们用水的情况。如“水阁大街”“挑水胡同”,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为当年人们每日须经过这里到河边挑水。可以想见,当年每日天色还未大亮,此地已是人来车往,为了保证有水可用,那时的人们要付出何等的艰辛。
1898年后:自来水来了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英商仁记洋行组织隆茂、泰和、新泰兴等洋行,集资18.7万两白银,于1898年在英租界内兴建自来水厂,1899年竣工投入使用。从此,天津市民结束了祖祖辈辈靠挑河水、打井水饮水的历史,也使天津成为继旅顺、上海之后中国第三座使用自来水的城市。
▲旧式送水水车
到1935年特一区自来水厂建成,全市形成四大供水系统:天津自来水厂、天津济安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日租界居留民团水道课、特一区自来水厂。1945年日本投降,全市供水归并成民营天津济安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和官营的天津市自来水厂两个系统。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1949年天津解放。
当年的自来水厂在管理上有自己的一套模式,政府定期对自来水的出厂水质加以监管。如果遇到供水紧张的日子,报纸上还会刊登公告,提示居民在家中储水。早期的自来水厂会用水泵抽取河水,经过过滤、沉淀、消毒之后,再用加压泵将自来水输送到高高的水塔上,借助重力作用将自来水输送到管道中。事实上,最初的自来水主要供租界内的居民使用,非租界地的百姓很难喝上自来水。
当时近代文明虽有所传入,但从社会整体看,仍属“风气初开”的状态。百姓不理解什么是自来水,管它叫“机器水”。后来随着自来水事业不断发展,一些天津市民也能用上自来水,旧时水铺的生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坊间便有传言称喝了这种“机器水”不能生育,让百姓对自来水望而却步,而这给自来水公司的经营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为此,1934年,为了宣传自来水对身体无害,济安自来水公司曾特意邀请了中外职员和他们的子女聚会,引来众多市民围观,看到现场这些孩子都非常健康活泼,市民便明白了自来水无害,进而自来水销量大增,管网也在城市中进一步拓展。
随着自来水被认可,饮用自来水的人越来越多,济安公司就采用“包井口”的方法,把在干管附近的自来水井口包给私人,公司按水表流量收费。后来这些人发展成水商,水商开始专卖自来水,还雇工为未通自来水地区的居民车运或肩挑自来水,送水到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从水站取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天津的自来水事业不断发展,但由于各国租界地“各自为政”,自来水供水呈现出分散经营的格局。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水政,组建了天津市自来水公司,自来水也开始逐渐在全市普及。胡同中开始出现水龙头,每隔几十米便在墙边接出来一个,下面还有个带地漏的池子,老百姓称其为“水站”。那会儿是十几家或几十家共用一个水龙头,稀罕又珍贵,每天都要上锁的,尤其是晚上。而且,到了冬天晚上还得把水龙头后的截门关上,再打开水龙头把余水放净。或者开着一点,让水不断流儿,这么费劲为了嘛?水龙头在室外,为的就是怕把水龙头出水口给冻上,这都是百姓的用水“智慧”。在规定好哪户用哪个水站后,水费就按人头收取,开始时是每人每月二三分钱,后来涨到五分钱,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再后来涨到一角。
存水一度只够用7天
天津的水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还比较好。但到了1970年前后,尤其是近1980年这一时期,从水站接出来的水的质量就开始下降了,当时好多老百姓炒菜、熬咸饭都不用放盐,即便这样都吃着齁,而这与海河流域进入枯水期密切相关。
天津曾经河渠密布,老天津时,人们吃鱼很多,城里就有很多水塘,鱼虾常见。但随着大规模建设水库等设施,海河流域开始从丰水期转为枯水期,地表水不够用了,只能靠打深井取水。天津地下水开采在1970年-1980年之间达到顶峰,当时开采量最多的年份达到10个亿立方米以上。大量开采地下水,造成了地面沉降等问题,在中心城区、南部等处形成了一个“大漏斗区”。
这是天津缺水时代的开始,从那之后,河道基本是干的,只能“靠天吃饭,没有流量”,即使下雨也形成不了水流。
1981年夏秋,华北遇到了半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干旱,天津遭到历史上罕见的水荒,面临断水的危险。天津地处九河下梢,当时九河有八条断流。北大港、团泊洼、于桥等为天津供水的几个大型水库,水位降到死水位以下。地下水因抽吸过度,引起地面下沉一两米,不能再抽了。海河成了天津人民赖以生存的唯一蓄水池,而蓄水总共才3000万立方米,其中能用水仅1000万立方米。天津要维持正常生产和生活,每天需要180万立方米水。这点水只够用一个星期。水压已上不去3楼,海河水有1/3水泵抽不上水,海河水位只要再降20厘米,水源就彻底断绝了。
水不仅少,而且差,水质极其恶劣。泡茶,是苦的;熬粥,是咸的。很多天津人都听过这样一句话:“恒大烟见抽不见卖,汽车没有走的快,自来水腌咸菜。”老天津有句俏皮话,一个人没事到处瞎逛,就说他是“海河水——咸流儿(闲溜)”。
引滦入津
1980年前后,天津由于经济迅速发展,人口剧增,用水量急剧加大,而主水源海河上游却由于修水库、灌溉农田等原因,流到天津的水量大幅度减少,造成天津供水严重不足。
1981年8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兴建引滦入津工程。滦河在距天津几百里外的河北省迁西和遵化地区,“引滦入津”就是把滦河上游的潘家口和大黑汀两个水库的水引进天津市。引水渠道长234公里,中间还要在滦河和蓟运河的分水岭处开凿一条逾12公里长的穿山隧洞;需治理河道100多公里,开挖64公里的专用水渠,修建尔王庄水库,全部工程开凿出的岩石达140万立方米。为了早日造福天津人民,天津市委、市政府下令:1983年必须把滦河水引到天津,时任天津市市长的李瑞环担任总指挥。引滦入津工程成为由地方政府全权实施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首例,也开启了天津从外调水的历程。
引滦入津工程示意图
1983年9月5日,引滦入津工程正式通水。9月11日,甘甜清澈的滦河水流进千家万户,天津人民结束了喝咸水的历史。当时的天津市委、市政府为了让市民享受到滦河水泡茶后的清香,通过居委会给每家每户发了一小包茶叶,请市民喝茶。
不久后,自来水管网开始改造,在胡同中间深埋了大概有4寸粗的自来水干管。每一个门牌号引出一条支管,接一块水表,这种状况持续到了2003年。
如今,在靠近天津之眼的三岔河口永乐桥,高高伫立着为纪念当年这项挽救了天津的引滦入津工程的纪念碑,碑顶雕像是一个抱着孩子的母亲,被称为“盼水妈”,其也成为天津海河沿岸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引滦入津工程纪念碑
如果没有从滦河补水给海河及其支流,天津如今市内的很多沟渠很可能会是干的。
引黄济津
虽然滦河水源源不断进入天津,但天津依然缺水。20世纪末开始,天津开始进入连年干旱,紧急缺水时,便启动方案,从沿着黄河之北的大运河及其平行河渠,将黄河水调入天津。
南水北调
天津没有停止从外面调水的想法。2014年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向天津供水后,引滦供水体系与引江供水体系实现互连互通,共同构成天津市双水源保障格局。由此,天津年供水总量由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不足20亿立方米提高到2022年的33.55亿立方米。
依托引滦水源,天津城市供水事业也不断取得突破,在引滦通水之前,全市仅有芥园、凌庄两座水厂,引滦通水后,我市先后建成新开河、津滨、宜达等一大批重点水厂,对凌庄、芥园等重点水厂进行了扩建及提升改造,提高了城镇自来水品质,通过农村饮水提质增效等工程将城市供水向农村延伸,有效解决了全市2817个村、286.8万农村居民用水不方便和饮用高氟水的问题,截至目前,全市33座水厂总供水能力达到480万吨/日,是引滦通水前的5倍,城市供水水质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农村供水水质合格率达到90%以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多年来,天津始终把节水作为一项战略措施常抓不懈,通过出台节水条例,不断增加再生水、淡化海水等非常规水源配置力度,严格落实自来水阶梯水价,淘汰高耗水、高污染产业等举措,实现了以用水微增长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截至目前,天津市万元GDP用水量降到20.57立方米,走在全国前列。
综合 | 天津发布 今晚报 海河水利 新华视点 天津市档案方志 天津广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