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11 11:17
金风送爽,暑气渐消。在第39个教师节到来之际,北京交响乐团走进美丽的清华园,与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联合举办了“书香之夜”专场音乐会。乐团携手俄罗斯裔奥地利小提琴大师安娜·坎丁斯卡娅(Anna Kandinskaja)倾情献上了古典音乐名作: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为辛勤的园丁和莘莘学子带来一场浪漫的高雅盛筵。
小提琴家安娜·坎丁斯卡娅 摄影师:曹伟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是伟大的德国作曲家和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之一,在古典音乐史上被誉为“乐圣”。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Op.61,是贝多芬毕生谱写的唯一一部小提琴协奏曲。作品创作于1806年,是题献给当时维也纳剧院的第一小提琴手克莱门特的。此时,贝多芬正与他的学生匈牙利的勃伦斯威克伯爵小姐陷入爱河,并在她家的庄园度过了快乐的夏天。因而,这部作品中除了贝多芬一贯刚毅的风格之外,听众还会感受到温柔的一面,有“最明朗日子的香味”渗透在全曲中。
这部作品虽然是一部小提琴协奏曲,但协奏乐队并不处于从属的地位,而是积极参与发展乐曲的音乐形象,故有“交响协奏曲”之称。独奏家安娜引领之下的全曲旋律温和而雄壮,技巧与音乐性俱佳。第一乐章“从容的快板”,以定音鼓五次敲击导入乐队,引子的旋律在管乐与弦乐的交替中曲折地游动;安娜的小提琴以八个八度流畅进入,交代主题;连续换把之下体现出独奏家指、腕、肘深厚的功力,小提琴在甜美、缠绵与雄伟之间调出丰富的色彩。第二乐章“小广板”,开头小提琴与管乐深情对话;安娜弓下呈现一系列变奏,她对每个音符都予以充分的诠释,旋律恬静,节奏自由而不逾矩;舒缓的乐思与严谨的曲式和谐交织,华彩乐段之后向第三乐章过渡;突变的和声衔接出第三乐章“回旋曲-快板”,活泼的节奏一扫先前的沉静,安娜的叠句处理似微醺的舞蹈,先是在G弦上跳跃,乐队反复呼应,随后主题又在各弦上表现,音域跨度极大,将回旋曲和奏鸣曲式快板的完美结合,全曲在轻盈中走向高潮尾声。乐曲结束,师生们掌声经久不息。
小提琴家安娜·坎丁斯卡娅 摄影师:曹伟
本次安娜选取协奏曲华彩极为独特,是由俄罗斯当代音乐三杰之一的施尼特凯(A.G.Schnittke)所作。为在中国呈现最佳演出效果,她亲自联系到施尼特凯的夫人,取得作曲家本人的手稿,终于完成了这版现代音乐特色鲜明的华彩中国首演。
贝多芬这部小提琴协奏曲被誉为“协奏曲皇冠上的明珠”,位列“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之首,两百年来久演不衰,成为一代代小提琴家的试金石。从克莱斯勒(Fritz Kreisler)、库仑肯普夫(Georg Kulenkampuff)、海菲茨(Jascha Heifetz)、弗兰切斯卡蒂(Zino Francescatti)奥伊斯特拉赫(David Oistrakh),到格鲁米欧(Arthur Grumiaux),谢霖(Henryk Szeryng)、施奈德汉(Wolfgang Schneiderhan)、梅纽因(Yehudi Menuhin)、克莱伯斯(Herman Krebbers)都有个性鲜明的经典诠释,震撼了万千乐迷的心灵。
本场音乐会由夏小汤担任指挥,俄裔奥地利籍小提琴大师安娜·坎丁斯卡娅(Anna Kandinskaja)担纲独奏。安娜出生在一个俄罗斯音乐世家,她6岁开始学琴,13岁起跟随苏俄小提琴学派大师瓦列里·克利莫夫(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弟子,首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冠军)学习6年,16岁时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19岁进入瑞士伯尔尼音乐学院,跟随德奥小提琴学派大师伊戈尔·奥齐姆(卡尔·弗莱什再传弟子)继续深造,直至研究生毕业;1992年,安娜被小提琴大师耶胡迪·梅纽因选中并追随到伦敦学习。从传统意义上讲,安娜是先后得到了小提琴苏俄学派、德奥学派和法比学派的真传。
安娜·坎丁斯卡娅曾在慕尼黑Konzertgesellschaft国际小提琴比赛摘得首奖,并在巴黎梅纽因国际小提琴比赛荣获冠军。
小提琴家安娜·坎丁斯卡娅 摄影师:曹伟
走上独奏家的职业道路后,安娜多次受邀与瓦列里·杰基耶夫、沃尔夫冈·萨瓦利什等指挥大师合作,与耶胡迪·梅纽因、吉顿·克雷默、保罗·古尔达等演奏大师合作举办音乐会,合作乐团包括圣彼得堡爱乐乐团、伦敦皇家爱乐乐团等,演出足迹遍布伦敦威格摩音乐厅、巴比肯中心、维也纳Konzerthaus等音乐厅。安娜应邀参加了包括爱丁堡音乐节、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周等各大音乐节,所到之处受到热烈欢迎。在繁忙的演出活动同时,安娜·坎丁斯卡娅还受聘于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约瑟夫·海顿音乐学院等多所高等音乐学府担任小提琴教授,并应邀到世界各国开办大师班。
书香之夜,贝多芬悠扬的旋律和不朽的精神,在清华园上空久久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