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王”跨界搞发明,获得的证书证章装满两个前运包
人民陆军

2023-09-14 17:15 语音播报

时事

都说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第77集团军某旅

汽车技师兼司机刘纪伦

入伍之初的梦想

显然没那么“高大上”

他只想做一名

干好本职工作的普通士兵

入伍27年

他用行动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就

获得的证书和证章两个前运包才能装下

被师(旅)级以上单位表彰28次

其中全军表彰4次

2014年被人社部

共青团中央表彰为

“全国青年岗位能手”

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4次

……

前不久

又被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

表彰为“全军优秀军士”

成了官兵敬佩的“兵王”

“只懂一种装备很难打胜仗

必须精通更多轮式车辆维修技术”

“兵王”是战友们对他的敬称

“王”者自有其不凡之举

刘纪伦编写的《修理工实用手册》

《驾驶员实用手册》

被集团军作为教材配发使用

总结的故障诊断“四步法”

野战抢修“八法”等30余项成果

在集团军部队广泛应用

2018年夏天

刘纪伦随队赴俄罗斯参加

国际军事比赛“军事拉力”项目

比赛前一天

俄方提供的车辆

突发故障无法参赛

也没有符合参赛性能的备用车辆

紧急时刻,刘纪伦挺身而出

带领修理组将3辆故障车

拼成1辆参赛车

确保中国参赛队顺利完成比赛

刘纪伦钻研车辆

既非名校深造、又无家学渊源

他之所以能从一个普通修理工

成长为“兵王”

完全凭借一名军人对手中武器的挚爱

对打赢的执着追求

“只懂一种装备很难打胜仗

必须精通更多轮式车辆维修技术”

这是一名“王者”应有的霸气和动力源

为此

刘纪伦不断升级学历

自费购买100多册修理专业书籍

在日复一日钻研中

维修车辆6000多台次

撰写维修经验笔记19本40余万字

发表理论研讨文章20余篇

成为精通柴油车

汽油车和摩托车维修

掌握汽车驾驶、特种车操作

电焊、气焊等技能的

全能型修理人才

“创新准星瞄准打仗靶心

打赢需要什么就琢磨什么”

成为“兵王”后

刘纪伦不为“名号”所累

依旧一心一意搞研究

他对待创新的态度始终如一

“创新不为名,成果不嫌小

重在实用管用”

2020年某演习中

由于该旅轮式装备车型杂

参演数量多

野外条件下不同车型之间互救时

难以刚性连接

为解决这个难题

刘纪伦潜心钻研

研制出一套简便实用的

多功能拖救装置

适用于全旅大部分车型牵引互救

创新实为先,创新战为要

谈及创新之路,刘纪伦坦言

“创新准星瞄准打仗靶心

打赢需要什么就琢磨什么

发明革新项目含‘战’量必须高”

为确保每项创新成果管用好用实用

刘纪伦始终坚持严格评估

一次,营里让他牵头

研究某型防爆装置

他再三评估发现

该项目研究时限长

试验成本高

且效益不明显

果断向营里建议叫停

多年来

刘纪伦凭着钻劲

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研制革新工具器材百余件

其中,2项参加全军评奖

2项成果获得原兰州军区

“三小”活动二等奖

4项成果获得原兰州军区

“三小”活动三等奖

不少官兵说刘“兵王”

是在跨界搞发明

刘纪伦却坦言

“跨不跨界不重要

只要对战斗力建设有用

我就一定会把创新进行到底”

“抢修不是一个人的战斗

多教会几人就多几分保障打赢的底气”

“战友成长我快乐

战友成功我幸福

战友成才我自豪”

在刘纪伦眼里

徒弟比师傅强

就是对师傅最大的褒奖

也是基于这个理念

他收的徒弟

既有本单位的、又有外单位的

既有本专业的、也有其他专业的

但不管是谁,只要想学

他都会倾囊相授

“抢修不是一个人的战斗

多教会几人就多几分

保障打赢的底气”

深谙这个道理的刘纪伦

在2011年创办维修小报

分享日常维修案例、经验汇编

前沿知识、革新发明等内容

至今已有500余期

维修小报逐渐成为

官兵加强知识储备

拓宽专业领域

排除常见故障的“法宝”

执教为战育良才

如今

刘纪伦带出来的许多徒弟

已成为独当一面的“大拿”

他们又将这个理念传递给

每个走上战位的新兵


编辑:孟紫薇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