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14 17:53
近日,有媒体关注到一种所谓“有偿代骂”的生意。在某些社交或交易类App上,“专业骂人”“代骂”等标签之下,“雇骂者”既可花钱请“嘴替”辱骂他人,若想亲自上场也可获得骂人技巧、出气脚本。
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矛盾问题。尽管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越来越多人倾向于以沟通、谈判、协商来化解纷争。但必须承认的是,在气恼、盛怒、窝火等情绪之下,类似“帮你解气”“骂不赢不要钱”“有口难开?交给我”之类的广告,确实很有诱惑力。不问是非对错、只管发泄情绪,这便是“代骂”生意的存在空间。可理性思之,若是人与人间稍有点矛盾,便去找“代骂业务”、还非要追求“骂赢为止”,那么结果只会是骂声永无休止,事态不断恶化,怨气层层累加,原本可能解决的矛盾也失去了转圜的可能,最后哪来的赢家?
“嘴替”拿钱骂人,追求越狠越好,显然是对被骂者赤裸裸的伤害,直接来看是昧了良心,其次也很可能触及法律红线。这些年,因网络暴力诱发的悲剧不少,雪球效应下,最终的破坏力往往远超肇事者的想象。从法律上说,根据“嘴替”言语中是否捏造事实,可分为诽谤行为和侮辱行为,可能构成诽谤、侮辱等罪名。诚然,在这方面,个人追责存在较高的成本,但鉴于“代骂”业务对网络生态的恶劣影响,相关部门介入追责的情况已经越来越多。日前,黑龙江网警依法处理两起“有偿代骂”案,其中一位因提供“专业骂人”的“定制服务”被罚款并追缴违法所得,另一位因“向对方提供前期编撰的骂人话术脚本”被批评教育,传递的法治信号相当明晰。
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人们都希望生活空间更加清静、更有秩序。这种徒增戾气而无任何裨益的“代骂”产业,自然应当彻底清除。在追责难、处罚轻的现实面前,唯有关口前移,在源头压缩这一产业的生存空间,才算真正打到了“七寸”。就目前来看,相关产业链都是在网端揽客,那么监管手段也有必要紧紧跟上。相关平台强化审核资质,堵住接单揽客的入口,才会把“口孽”消散于无形。
常言道,冤冤相报何时了。逞一时口舌之快,只会形成恶性循环。遇事上火时不妨想想,除了谩骂互撕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口水仗”是否真的有利于矛盾化解。人人都多一些理性冷静,少一些情绪泛滥,大家的日子才会更舒心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