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15 20:42
文艺作品种类纷繁,面对“如何用文艺作品讲好中国故事”的主题,在9月15日的2023北京文化论坛“以文化人”分论坛上,来自绘画、舞蹈、音乐、戏剧等多门类的从业者展开圆桌对话,共同探讨艺术创作的方法论。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许江以画葵闻名,他以自己近二十年的画葵经验做类比,认为从绘画领域来说,讲好中国故事其实不应该拘泥于一事一物的细枝末节。在他看来,画葵不仅是因为葵中承载了他的个人童年记忆,更是因为葵能够象征一代中国人向阳花开的精神气质。“不管我们采用哪种创作手法,最终要达到的目的依然是弘扬中国精神。”许江认为,中国精神不仅应该存留在传统里,更应该“活在日常里”;不仅应该活在可见的现象中,更活在不可见的深处;不仅活在一己的感受中,更活在共同的集体经验和历史情怀中。
著名音乐剧制作人李盾曾先后制作出《白蛇传》《蝶》等多部融汇中西文化的音乐剧,作品屡屡走出国门得到海外观众的认可。他认为,在自己多年的音乐剧创作经验中,其实对于中国叙事有过理解的误区,“最早我们做《白蛇传》借用了中国戏曲的概念,《西施》采用了双反串,这是一种直接借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做法。到了《蝶》这部剧时,我们和世界上顶尖的艺术家交流创作,就开始提出要‘站在世界中心去讲述东方的故事’。”
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舞蹈学院院长许锐则以近年来优秀的舞剧作品《五星出东方》为例,讲述了中国故事的表达应该如何找到与时代的连接点。据他介绍,这部舞剧的起点其实源自织锦护臂的出土事件,但最初在创作时其实相关素材很少。当主创团队走入考古发现的遗址,意外发现一个上书“奉谨以琅玕一致问春君,幸毋相忘”的木简,古人朴素的情感瞬间击中了他。“它让我感受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是一个虚空的概念,历史其实是有温度的。”这种创作的起点恰恰就是中国故事的开始,许锐说,“创作者一定要从点点滴滴的细节中,去看到一个生动的中国。”
“北京人艺自建院之初,我们的使命就是实现中国话剧的民族化。”北京戏剧家协会主席、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冯远征回忆起北京人艺71年的历史进程,从早期的《蔡文姬》借用京剧锣鼓点说起,到《司马迁》《荆轲》吸取中国大美学的理念,多年以来的实践其实一直都是在讲好中国故事。“我们既要去吸收先人留给我们的艺术瑰宝,同时要与时俱进与当代相融合。我们没有照搬,而是经过多年的消化,去不断地探索新方式。”在冯远征看来,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用好中国叙事,从中国美学来讲,其实就是“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传统文化”,“过去我们一直在向外看,有时候回头看也很重要。你在回望自己的传统和文化时,有时反而会发现传统的先进性。”具体到叙事领域,他将北京人艺的叙事策略总结为“讲好人的故事,讲好中国人的故事”。从《天下第一楼》到《玩家》,从《全家福》到《社区居委会》,冯远征认为北京人艺创作的宗旨都是要深入生活、发现生活,从观察生活开始,寻找生活中的元素并加以提炼,这些讲述北京人的故事、讲述中国人民变化的故事,最终成为了北京人艺金字招牌得以延续的动力与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