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日历丨原来,两千多年前就有“护照”了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09-21 07:45 语音播报

热点

两千多年前的中国

要想出入不同的诸侯国

也得办理通行证

那不就是现代的护照?

有图有真相

一起认识错金铭文铜虎节

01

这本“护照”,虎虎生威!

虎口大开、虎尾弯曲

浑身虎纹贴着金片

正面亮晃晃地刻着

五字错金铭文“王命命车驲(rì)”

可翻译为:受命于王进行驿传的官员

(注:“命”字下方的二横为重读标记,因此铭文释读为五字“王命命车驲”)

这本“虎虎生威”的护照就是

来自战国时期楚国的错金铭文铜虎节

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错金虎节

春秋时期,除周王室以外

中国分布着齐、秦、楚等数十个诸侯国

各国关系微妙,一般人不可随意出入

只有凭借特定的信物

征得双方君王的同意,才能通行

于是,“节”应运而生

节是外交或驿传的信物、通行证

(注:驿传是古代设置的一种供使臣出巡、官吏往来和传递诏令、文书等用的交通组织)

外交官们、驿传官们带上这件通行证

才能证明自己的身份

在各国的关口通行或者在驿站获得食宿

到了战国时期

楚国人带上这只虎节,才能出入各国

相当于现代的护照

02

“护照”造型各异,还搭载其他功能

节,并非楚国独有

现代的各国护照有不同的设计

诸侯各国的“护照”也是如此

造型各异、各有特色

目前发现的虎节,大多出自楚国

“王命传遽”铜虎节的虎腹一侧有

四字铭文“王命,传遽(jù)”

(注;遽,古代报信的快马或驿车)

表示:持虎节者以王命命传遽者发车马、供饮食

△“王命传遽”铜虎节,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王命传任虎节的右面

刻画五字铭文:“王命,命传赁(任)”

表示:持虎节者身负王命,所经过的驿站要负责接待

△王命传任虎节,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除了虎节,目前还出土了其他造型的节

包括龙节、熊节、鹰节、马节等等

△战国·鹰节

△“王命命传赁”龙节

《周礼》还提及了旌节、符节、管节

还规定了节的使用和场景

凡邦国之使节,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皆金也。

不单作为“护照”

当时的“节”还搭载了其他功能

战国时期

楚国铸造了“鄂君启金节”

分舟节和车节两种

是用于水陆两路运输货物的通行证

金节记载了商队过关卡时

免征的数额 使用的范围

免税的时效以及禁用的物资等

是我国所见最早的“免税通行证”

△鄂君启金节,现藏于安徽博物院。点击图片,了解更多。

03

唐僧西行取经,也得带“护照”

“护照”制度不断演变

不同朝代,“护照”有不同的叫法

在《西游记》里

唐僧师徒四人每到一国

所使用的通关文牒就是唐朝的“护照”

上面有持证人的姓名、年龄

长相特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等信息

唐代继承汉晋以来的传统

“护照”又称为“过所”

意思就是

“过所县邑河津之地,便利宿食”

△石染典是唐代中期新疆地区的一位商人,“石染典过所”就是石染典为通过关卡经商而向官府申领的通行证。

“过所”的申请过程非常复杂

申请人要备具牒文

详细说明外出的原因、人数、身份

还得有担保人具保、官府核实等

一旦违禁“出国”,惩罚十分严厉

到了宋代,”护照“称为公据

元代则称为驿券、牌符

直到康熙年间

“护照”一词才正式出现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签发的护照

王命护佑,大道通途

小小的节

见证了两千多年前

各地区之间频繁且制度化的互通往来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