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涨海声中万国商
北京日报 | 记者 丰家卫 通讯员 肖明葵

2023-09-27 08:13 语音播报


刺桐原产于印度和马来西亚。由于古时泉州海路交通发达,大量刺桐通过泉州而移植到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一带。唐五代时泉州已遍植刺桐,因而泉州被称为“刺桐”城。

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在其游记中描述,“刺桐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于此,货物堆积如山,买卖的盛况令人难以想象。”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便利的海路交通与兴盛的海外贸易,使得泉州港成为宋元时期的“东方第一大港”。

“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宋人李邴在诗中曾这样形容黄金时期的泉州。如今,随着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交流合作日趋紧密,泉州再现“涨海声中万国商”新图景。

泉州市石狮祥芝国家中心渔港航拍全貌 黄耀威摄

数说新发展

泉州是全国首个拥有市场采购贸易双试点的地级市,试点以来累计出口额超1700亿元。全市拥有出口企业超5000家、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9个(占福建全省35%)、省级外综服企业7家(占福建全省58%)。

近十年,泉州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投资的项目数约80个,投资总额近12亿美元。

泉州积极培育面向RCEP国家的近洋航线,目前已开通香港、东南亚、日本、中东等国家和地区18条航线,实现“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无缝对接。

“东方第一大港”再扩容

日前,一艘装载机械设备、发电机组、石材、童鞋、卫浴等泉州本地货物的集装箱“星源”轮缓缓驶离泉州港石湖作业区,沿着新开辟的航线前往中东迪拜杰贝阿里港。截至8月底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泉州市已累计开通“一带一路”外贸航线18条,航线直达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日本、俄罗斯、阿联酋等国家。

石湖港是泉州港的核心港区,以前只有1号到4号泊位。5号和6号两个10万吨级新泊位于去年年底建成投产,今年6月9日通过泊位工程A标回旋及连接水域疏浚工程(Ⅱ阶段)交工验收,自此正式具备10万吨级的设计靠泊能力,有效满足石湖港区集装箱吞吐量日益增长和挂靠船舶日益大型化的需要,开启“大船大港”时代。

“港通天下兴。石湖港5号和6号泊位的建设,是石湖港的又一次升级。”中交四航局石湖港项目经理朱德富介绍,两个新泊位集装箱吞吐量将达到石湖港1号到4号泊位集装箱吞吐量总和的70%,这相当于再造了一个石湖港。

朱德富表示,项目建成后使得石湖港区迈入了年吞吐能力超300万标箱的大型港口行列,对促进当地海洋经济发展、加快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创新升级、进一步凸显“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区位优势,推进泉州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既“把根留住”又“开枝散叶”

民营企业是泉州发展的一张金名片,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泉州民营企业不仅在国内群星璀璨,而且加快了“走出去”步伐。

森地客集团是泉州晋江土生土长的民营企业,从传统外贸代工企业,一步步发展到创建自有品牌,如今发展壮大成跨国体育用品工贸型集团公司。

为了更稳定地开展海外业务,该企业在孟加拉国建立了工厂,目前,该工厂项目一期工程主体已经完工,现有1条生产线试运营,已有100余名工人投入工作。一期工程正式建成投用后,用工人数将达到3000多人。

据介绍,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后,森地客实施“因地制宜”运营模式,孟加拉厂区以大批量订单生产为主,国内3个厂区仍以高附加值的小单精品生产为主,公司的销售、研发等总部核心部门,也都留在国内总部。

泉州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泉州引导企业在安全自主可控的前提下投建海外生产制造基地,优化泉州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通过核心高端环节留“祖厝”、代工出口环节在境外,做到既“把根留住”,又“开枝散叶”。如福建峰亿轻纺有限公司总部大本营立足泉州当地,对外在柬埔寨投资建设服装生产基地,铺设35条生产线,雇佣当地2500多名工人,十年来累计出口额约8亿美元。

统计数据显示,近十年,泉州市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投资的项目数约80个,投资总额近12亿美元,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促进了泉州产业升级。

特写

打造智慧渔港新生活

8月16日,渔船从福建泉州市石狮祥芝国家中心渔港出海。 新华社发

“开渔啰!”汽笛长鸣,彩烟齐放,千帆并进,百舸争流,浩浩荡荡地开赴渔场。这是每年八月祥芝国家中心渔港开渔的壮观场面。

祥芝镇的镇名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南宋理学家朱熹游历至此,见松树“忽生芝草,香闻数里”,乡人以为是瑞兆,就将地名改为祥芝。千百年来,祥芝一步步发展成了现在福建省第一大渔港,也是全国五大一级渔港之一,可供1000余艘大型钢壳渔船停泊和避风。

以渔为业,向海而生。如今的祥芝国家中心渔港,依然在不断发展,目前正在努力建设福建省最大的智慧渔港。

在祥芝渔港码头改造项目现场不远处,渔民像往常一样忙着,他们在搬运刚打上来的鱼,丰收的喜悦溢于言表。海鸥在半空中盘旋,随时等着渔民搬运过程中掉落的美食。碧水蓝天,渔船遍布,跟戴着红色、黄色安全帽的码头改造项目建设者形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美丽图景。

遇到“陌生人”,本地渔民操着闽南口音经常问:“你们这是在干虾米(干什么)?”每每遇到这种提问,中交四航局刚入职不久的技术员黄耀威就会自信地向渔民解释说:“我们在给渔港做提升改造工程,这里很快就会有新的智能化的卸鱼棚可以靠泊卸鱼了,以后渔获的分拣、交易、装卸都可以在卸鱼棚里实现,再也不用挤在码头晒太阳了。”

渔民听到详细介绍后,十分开心,频频点头说好。他们也没想到,打了半辈子渔,传统的劳作方式还能变得“智能”。

2023年8月16日中午12时,福建祥芝国家中心渔港结束三个半月伏季休渔后,如期开渔,渔民享受着大海带来的丰富的海产馈赠。祥芝渔港码头改造项目也进入了新的建设阶段。

项目技术负责人王仕飞介绍,目前,项目团队已完成水上港池炸礁施工,港池疏浚正在进行中,陆上新建渔港卡口、翻修码头面层等已全部投入使用,新建卸鱼棚内智能化设施正紧锣密鼓施工中,预计年底实现智慧渔港各项功能全部上线。

“智慧渔港码头建设将赋能祥芝中心渔港对港、船、人、渔获的规范化、精细化管理。”中交四航局泉州片区项目负责人朱德富告诉记者,现阶段,项目团队正通过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祥芝渔港运营管理深度融合,完善祥芝国家中心渔港管理功能,提升渔业生产安全监管和渔港运营服务能力,努力把祥芝渔港建设成为融渔船安全避风、渔获集散、渔业生产、运输补给等于一体的现代化渔业港口。

幸福之路

德化瓷续写海上丝路传奇

来泉州感受海上丝路之美,不得不看的就是瓷器。位于福建泉州市的德化县是我国著名的陶瓷产区,陶瓷制作历史悠久。

宋元时期,德化陶瓷业随着海外贸易的兴盛而繁荣,青白瓷、白瓷成为主流,并源源不断地销往海外,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商品。明代,“中国白”在窑火的淬炼中脱颖而出,因如脂似玉,有温润的手感,成为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精品,风靡世界。

今天,德化瓷续写着海上丝绸之路的传奇。作为出生于福建省德化县的旅德华侨,顺美集团总经理郑鹏飞3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瓷器生产和研发。行业外的人可能对郑鹏飞不太熟悉,但是他的企业生产的产品早已家喻户晓。陶瓷版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和“雪容融”就是他的企业所生产。

在顺美海丝陶瓷历史博物馆里,300余件曾经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的德化白瓷藏品依旧温润。在顺美陶瓷文化生活馆的国际产品展区,摆满了与各知名外企联合开发的陶瓷卡通形象产品,俨然是一座“陶瓷界的迪士尼乐园”。郑鹏飞告诉记者,这里几乎每天都要接待来自国外的客商。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但能用陶瓷这一载体来实现跨越文化的表达,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文明互鉴。要让传统的中国陶瓷被世界广泛接受,关键要创新发展思路,把传统工艺与时尚文化紧密融合。”对于陶瓷,郑鹏飞有自己独到的体悟,他表示,陶瓷英文为“CHINA”,陶瓷文化是中国的象征,陶瓷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一个载体、一个符号和一张名片,要主动把中西方的文化融合起来,有创新有创意的陶瓷作品,能够让世界上更多人喜欢中国的文化。

1986年,郑鹏飞家族与别人合作颜色材料加工,1988年刚开始家族只是一个家庭纸箱作坊,到了1992年郑鹏飞才开始去参加广交会做外销。“如今我们的产品远销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鹏飞表示。今年适逢“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德化瓷的出口量显著增加,进入了更多的国家和地区。通过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各类国际文化和经贸活动,德化瓷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郑鹏飞带领团队推出了一款特殊的产品,一对名为“丝路长歌”的咖啡杯,一个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标志性景观,展示古丝绸之路上的历史与故事;另一个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描绘蔚蓝深邃的大海,船舶扬帆远航,展示了国际合作的开放性和多元化。“我们想通过羊脂玉瓷的温润,以陆海元素的融合,传达‘互联互通,共同繁荣’的核心理念。”郑鹏飞表示,希望更多的陶瓷作品漂洋过海,为中外文化交流架起一座座桥梁,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文化魅力。

“一带一路”造福世界

编辑:李拓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