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天路”“桑洋水路”全媒体采访行|镇馆之宝:青铜彩绘雁鱼灯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聂忠华 李如意 韩梅 张家口日报记者 王晓娜 韩洁 亢春宁 摄影 武殿森

2023-09-27 13:50 语音播报


在蔚州博物馆的十大镇馆之宝中,有一名为“青铜彩绘雁鱼灯”国宝级文物。它是2000年前汉代所使用的灯具,于2012年蔚县杨庄窠乡出土。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山西博物院等国家级、省级博物馆中,也都收藏有“青铜雁鱼灯”。

灯,是夜晚必不可少的照明工具。从历史文献以及考古发掘来看,最晚在战国时代,就已经有了灯的出现。灯的材质为陶或铜质,而灯内的燃料,一般是动植物油脂。两汉时期,青铜灯被大量制作,为贵族享用。当时已有蜜蜡,但还属于稀缺品,通常情况下还是用动植物油脂作为燃料。

这就遇到了一个“环保”问题——动植物油脂尤其是动物油脂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烟尘以及难闻的气味。于是,一种带导烟管的“釭灯”出现。釭灯器内中空,可以装水,燃烧的烟尘顺着细管飘入水中,一些则粘于细管内壁。因釭灯可以拆解,烟尘清洗也比较方便。

那么,釭灯采用什么形状呢?釭灯很多为动物造型,雁在古代是瑞鸟,随季节而迁徙,被认为是守信的象征,成为古人相互馈赠的佳品之一。鱼从古至今都是中国人喜欢的吉祥之物,“年年有余”、“鲤鱼跳龙门”等等,富含美好的祝愿。在汉代,“雁鱼灯”是常见的一类釭灯,而且带有吉祥之意。

蔚州博物馆馆藏的青铜彩绘雁鱼灯,全系铜铸,整体作鸿雁回首衔鱼伫立状。其整体由雁首颈(连鱼)、雁体、灯盘、灯罩四部分套合而成。雁体态宽肥,颈修长,身两侧铸出羽翼,有短尾,双足并立,掌有蹼,全身施彩绘。雁喙张开衔一鱼,鱼身短肥,下接灯罩盖。雁颈与雁体以子母口相接,鱼身及雁颈、体腔均中空相通,灯盘圆形,直壁,浅腹,内有两道直壁圈沿,一侧附灯柄,可控制灯盘转动。灯罩设计为两片弧形板,可左右转动开合,既能挡风,又可调节灯光亮度和照明角度。灯表面有彩绘,经过漫长岁月,很多已经脱落,还能看到残漆。

青铜彩绘雁鱼灯因雁和鱼的身体都是空心的,点燃灯的燃料后,产生的油烟被灯罩挡住,只能向上进入雁和鱼的体内。烟雾通过鱼和雁颈导入雁体内,防止了油烟对室内空气的污染。雁鱼灯的四个部分又可自由拆装,便于清洗。

雁鱼灯因造价昂贵,是只在贵族中流通的用品。该灯构思设计精巧合理,达到了功能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

斗转星移,朝代更迭。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就发明了可调节光线明暗和角度,还能避免燃烧烟气污染空气的灯具,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民族智慧。

草原天路桑洋水路采访行

编辑:王琼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