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09 10:27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像,何以识之?”这是春秋时期,士大夫屈原的《天问》。是呀,远古初始的情况,是谁流传下来的?天地未形成之前的事,如何才能探究清楚?天地蒙昧一片,谁能将其考察明白?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是现代人一直的追问!
古今之问,都透视出人类不间断探寻宇宙规律的信心、恒心、决心。只不过,古人是在信仰崇拜中在探寻,今人是在科学技术指引下,破解一个又一个谜底。不管怎样,这种永无止境的探寻是永恒的,是让人永远乐次不疲的。
而今,当你站在北京天坛公园的圜丘上——明清皇帝们祭天的坛,会让你不由间对古人仰天察地中,找到了“与天对话”的坛,并恭立于坛上——“祭天”,而莫名的被脚下的这片土地,所感染、所敬畏、所折服!是呀,高深莫测的“天道”,难道皇帝们在此就能“天人感应”出上天的旨意?知道大家一连串追寻问题的不解之谜……?
天坛圜丘坛东部的泰元门 摄影:邓伟
今天,不管你怎么去看待六百年前明清皇帝们的举止,然而,那时的人们对皇帝的举措是深信不疑。
祭天,作为中华民族俯仰天地、洞察万物的一种最高信仰崇拜,是帝王们统治的重要手段,也是炎黄子孙们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内心表达。因而,不管这种方式在今天看来如何愚昧抑或神秘,但是,在人们认知世界的科学方式还很有限的情况下,这是凝聚人心的完美创造。是中华民族帝王们,统治的方术;也是帝王们,心存敬畏的一种映像;更是中国“天人合一”哲学的,生动演绎。
所以,朋友,当你步入这座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完整,中国最具象的古代祭天建筑群,你会不由而然思接千古,走入中国古老的“祭天”的文明源头。
天地混沌,万物未开。盘古化为山川大地、日月星辰,女娲捏泥成人,由此,人类“一气化成”。
随之,区别于任何动物的人类,在思想、情感、喜恶的支配下,开始有了高低贵贱之分、喜怒哀乐之情。
天竞物择,适者生存。在生存方式越来越丰富多样的情况下,人往高处走的欲望也越来越一发不可收拾。所以,在今年风调雨顺、明年多灾多难、后年灾与丰并重……中,“靠天”吃饭的人们,开始期望高深莫测的“天”,能够“天随人愿”。希望在许许多多的人生常常十之八九不如意中,能够“天随人愿”。改变命运,实现期盼。由此,在丰富的物质生活中,人类的欲望之舟也开始启航,开始探究其人生和命运。开始追问前方的路应该怎么办、怎么走,才能够“顺天意”而“得人心”,而达到,事事如意。
在探索中,人类感到,是否在人类世界之外,“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是否有什么“神灵”主宰着人类的世界。由此,在混沌和迷茫中,人类开始探寻天道和天理,开始与“天通”、与“神灵融”,并展开与神奇的大自然 的“探秘”工程!
这时,解决人类困惑的宗教开始走上历史舞台。这,也把人类逐步推向了高级动物的顶端。并,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的“与天地同,与万物类”的“改天换地”,成为宇宙神圣主宰者的局面。
在这一发展历程中,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华民族,其 “天理人心”,“天道”即“人道”的“天人合一”思想,也开始萌芽生长。
不管人类社会如何形成和发展,在东西方文明中,任何文明的起源、成长、定型,都与其本土的地域特殊性息息相关。其目的,都是为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都有其共同性和差异性。然而,能够经久不衰、熠熠生辉的,是其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最根本的属性——人类崇尚人心向善、播种美好和福祉!
所以,中华民族的文明就这样,一开始就抓住就人类的根本——做一个“天道即人道,天理即人心”,心有敬畏,善良淳朴的人!就这样,中国人的信仰开始萌芽。中国人的情感认同、心灵沟通、未知认识的统一,开始萌芽。
这时,原始人不知道自然界的法则。不知道动物与植物的区别,人与动物、植物的区别。以为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像人一样的东西,在暗中主持着。所以,人类才有了思想和灵魂。这些思想,其实都是被“神灵”一样的东西主宰着。为此,虚无缥缈的灵界在原始人的思想中诞生了。认为,“人间的事,都可以去‘灵界’找到答案”。类推之,山川有神;老树、蛇、狐狸、怪石等有灵。
因此,在中华民族的社会发展、国家成形中,从游猎——氏族——部落——部族联盟中,每个氏族和部落都有一个“神灵”在主导和保佑着!而且有了“神不歆非类”之说。只有按照“神灵”的旨意去做,才能行“天道”、合“天理”,才能风调雨顺、事事如意。
而且,原始人把神分为几大类,使神有了等级尊卑。据《周官》载,神有四类,即:最高等级的天神,是为日月星辰风雨,主宰着一切;地祇,是为山川河海,主宰着一地一域;人鬼,是为自己的祖先等,主宰着家族。以上三类神,都是“善行天下”的神灵,引导人类一心向善。最后一类,是物魁,善恶不定。因此,有了天子祭天,诸侯祭名山、大川的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