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09 10:27
公元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的一声枪响,撕下了“神灵”、“神权”、“天子”、“皇帝”的面具;尔后的1918年1月1日,“天坛”正式告别皇家“神坛”,成为大众百姓的观赏地、游览地。
随之,“五四”新文化运动拉开了“科学”的历史大幕;紧接着,“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迎来了马列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使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
时代进步发展, 封建的“天子”文化彻底与我们告别!
祈年殿 摄影:新华社 陈晔华
三、皇天后土
回过头来,几千年的“天子”文化为何会盛行于中华大地呢?究其因,与中华民族的发展轨迹息息相关。
秦灭六国,专设36郡,在破除荫亲相关的分封制的基础上,使社会管理迈出了一大步。然而,前三皇后五帝以来形成的“神权”崇拜,早已渗入中华民族的骨髓。大家在骨子里向往和选择的是“明主”和“明君”。在骨子里都没有想过要与先祖们假设的“神灵”、“天帝”告别。所以,老百姓的思想中,一味存活的是“君权神授”的“天子”。
在“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中华大地上,吃啥,喝啥,穿啥,戴啥……等等,与百姓们息息相关的生活,都是老天爷的“天帝”所赐。在皇天后土上,是“天帝”的子孙们的“天子”所赐。因而,在这样的思想引领下,习惯了靠天吃饭的老百姓,人生所有的寄托,就是盼望能够遇到个好的“天子”、好的“帝王”、好的“皇帝”。
时日越久,这样的文化越深。不论老百姓,还是荣登大宝的一茬又一茬的“天子”们,身为大地的一员,也在皇天后土上日渐明白“敬天法地”的重要性,知道只有“天人合一”,才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所以,大多数的“天子”们都要把“祭天”、顺应天意作为执政的第一准则。老百姓更是“应天道”而为。
“天人合一”哲学,是古代人们“神权”思想的进化。是人们“究天理”的认识飞跃。因而,“天人感应”成为“天子”们治国理政的重要参考。“祭天”,乞求老天爷给于眷顾、关爱,让黎民百姓们能过上好日子,成为上下一致的共识。
为顺应“天命”,从“三皇五帝”时代,就有了祭天活动。“祭天”,是为国家的头等大事,历代帝王都不敢懈怠。每年都要在特定的日子,率领群臣虔诚焚香,祷告国泰民安。《礼记》云:“夫礼,必本于天,肴于地,列于鬼神”。《周礼》载,周代最高神职“大宗伯”就“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史记》也有“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据《尚书》载,帝尧时期“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从考古资料看,如今已发现的新石器时期祭祀遗址已有30多处。
“祭天”,也成为探寻“天子”道路的王们,试探自己是否有“天命”的手段,更成为窥探其他王是否“听命”于己的策略。
当年,商纣继位,宠爱妲己“唯妇言是用”,依赖“险邪小人”对元老重臣、正人君子等监禁、杀戮。公元前1185年,是为周的文王即位,便以周族为中心,期望形成反抗商朝统治的新势力。
故而,周文王灭掉商的忠实诸侯国——密须国之后,为了探寻“天意”,摸清商朝对自己征伐密须国的态度,并试图看清天下诸侯国的人心向背,在回西岐的路上,修筑灵台,举行祭天仪式。
祭天前,文王率领执事的巫师,用龟卜的形式选定了祭天日期。然后,派使者通知商朝的各诸侯国和自己的百官,说,殷纣王无道,我要革商朝的命了,要像天子登位那样,在灵台祭天,邀请你们前来参加祭天活动。紧接着,就用缴获的“密须之鼓”,召集百姓修建祭祀的灵台。
各国诸侯们接到通知,都按时赶来了。还将商朝天子封赐的、平时供奉在自己祖庙的镇国之宝——商封自己封国的的玉圭,献给文王,表示臣服和祝贺。表示把自己的封国交给了文王,表示绝对服从周文王的领导。
“祭天”也是帝王们得到天下后,既向“天帝”表达感谢,又向世人宣告自己从此贵为“天子”的重要仪式。如,公元前220年,秦始皇横扫六国、一统天下后,首先做的就是建鄜畤、密畤、上畤、下畤、畦畤“五畤”,祷告上天,自己成为“皇帝”了!同时,也是乞求天上的五帝,保佑秦朝统一大业千秋万代。明太祖朱元璋,在元末的战乱中审时度势,荡平了群雄,建立了大明王朝。他感到,自己能取得这样的丰功伟绩一定有上天的眷顾和护佑,为此,每年都要举行隆重的祭天大典,表达对上天的感激。
在“祭天”中,更多是表达对皇天后土的恩情,感谢和期盼“天帝”进一步眷顾苍生,保佑苍生风调雨顺。如,唐代是繁华强盛的封建皇朝,唐太宗的贞观之治,高宗的“盛唐岁月”,玄宗的“开元盛世”至今仍然为世人传颂。唐玄宗遵循国家礼制,重视对五岳四海四渎的祭祀。
据载,唐开元14年(公元726年),因久旱不雨、禾苗干枯、田地龟裂,唐玄宗委派太常寺卿张九龄祭南岳与南海,乞求南海神庇佑以降雨缓解旱情。张九龄到南海神庙,举行了历朝以来最隆重的求雨仪式并大获成功——天降甘霖,天下大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