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秋思之四】祭祀讲究“天圆地方”
北京日报客户端 | 作者 楚建锋

2023-10-09 10:27 语音播报

深读

祭天仪式中,最隆重的莫过于封禅。五岳之中泰山最高,封禅一般在泰山举行。在此祭天,才称得上受命于天。封禅,就是“君权神授”礼仪。所以,在盛世或有祥瑞现身的特别之年,才举行。而且,只有作出较大政绩的君主才有资格举行。

唐宋时期,祭天成为皇帝专享的仪式。后来,也被其他民族的君王所接受和仿效。清朝时,满清皇族扩大了祭天的范围,大的政治事件也要去天坛祭天,如皇帝登基、册立太子、册立皇后、皇帝出征等。

祈年殿 摄影:邓伟

四、天圆地方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把源于天地和谐共生的信仰理念用祭祀表达,是中国人独特的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此同时,通过祭祀表达对祖先的崇奉,并把春节、端午节、清明节、重阳节等日常生活融入祭祀,时时事事感悟人神沟通、上下交感的灵魂碰撞,实现人、神、天、地和谐共生、美美与共。因而,祭祀活动庄重肃穆,一丝不苟,向神灵或祖先行礼,表示崇敬并求保佑。

“苍苍者天,抟抟者地”,祭天地是“天子”的专利。“郊之祭,以迎‘长日之至’”,这是《礼记》记载的祭天活动。所以,“祭天”又称郊天。

万物皆有神。老百姓最关心的是“祭社”——土神、谷神。这也是《礼记》规制中“天子祭天,诸侯祭社稷”的扩展。所以至今,很多地方的民间“社火”等活动,就是祭祀仪式的延续。

对神灵的祷告,古人对祭祀场所多有讲究,如:“至敬不坛,扫地而祭”。 古人认为,最重要的祭祀,祭祀场所最质朴。所以,平地是最原始最简单的祭祀场所。一切祭祀,都可以在平地举行。平地上筑起的坟墓,是最原始最朴素的祭祀地。到坟墓祭祀,离祖先最近,祖先也听得最清楚。

祭祀中最重要的活动——祭天,早期没有固定的场所,在高山上、大树下,或水边、抑或平坦的场地。随着祭祀的规范化,逐步出现了固定的场所,便修建了神庙或祭坛。祭坛,又称“圆丘”;祭地用方坛,古称“方丘”。 坛,《礼记·祭法》注:“封土为坛”,用土石堆砌成一个高出地面的祭坛。“祭日于坛,祭月于坎”。坛与坎,是相对的,坛高起为阳,坎下陷为阴。平坑,就是在地上挖一个大平坑作祭坛,古人称“坎”。

宫庙,是在坛或墠的基础上再筑墙盖屋,即成为宫;宫中陈列祭祀对象后,就成为“庙”。宫庙最初只是为人神而建造,后来让许多神灵有了庙,如土地庙、龙王庙、城隍庙……

人类社会总是在前人发展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向前推进。作为重中之重的祭天文化,同然。尤其是祭祀场地的变迁,其规格和建筑风格,都是当时的最高水平,给人以庄严、敬畏、神圣不可冒犯之感。

黄帝,开启了“明堂”作为祭祀场所的先河。尔后,夏商周把其纳入了礼仪规范。据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在“国都”丰镐(今陕西省今西安市),就建有祭天礼仪活动的“明堂”。到了秦汉唐宋,皇帝们就不断发展到了神庙或祭坛。到了明清,更加规范和讲究。所以,一座宏伟而神圣的“祭天”建筑——天坛诞生了。

据载,公元1420年,明成祖朱棣按照南京天地坛规制,建成了北京天地坛,并迁都北京。

“营国,左祖右社,名堂在国之阳”,这是《周礼》记载自有都城以来,凡祭天都选在都城的南方。自晋司马睿在都城建康“立南郊于巳地”后,丘郊之坛都立于都城的东南方。因而,天坛的位置在紫禁城的东南方。

《周易》认为,宇宙间有“天、地、人”三才,天在上、地在下、人在中间。而且,乾卦是天的代表,坤卦是地的代表。所以,在平面上,天在南、地在北、人在南北之间。故而,天坛整体布局是北圆南方,象征天圆地方。其主要建筑耸立于大地,呈圆形,也象征着天圆地方。

“天圆地方”,是古人朴素宇宙观在建筑美学的反映。因而,天坛建筑处处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韵味和寓意。主要建筑圆丘坛、祈年殿、皇穹宇,都采用圆形平面。而且,祈年殿、圆丘坛的砖砌外墙则为方形,天坛内、外两重坛垣也是北圆南方。其技术构造,都因建筑外形的特点和“天”的含义而采用奇数、年数等与之相关的数字。主体建筑屋面覆以蓝色琉璃瓦,又象征青天……

步入天坛,始终让人感到神秘莫测、伟岸雄奇的“天圆地方”,始终在“真景逼而神景生”中,“天地如胸臆,吁嗟生风雷”,在祭礼中达到“物像由我裁”的神圣效果。

据载,自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开坛”后,到公元1911年的五百年间,前后有明、清22位皇帝,御驾天坛,参加一年一度的祭天、祈谷礼仪活动。

1998年12月2日,见证了“天子”祭天、见证了丰年和灾荒、见证了明清政权更迭的“天坛”,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诸多密码,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永恒于世界的文化遗产之林,成为人们永远的建筑膜拜!


编辑:杨昌平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