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09 10:28
祭天时,供奉给各路神灵的贡品,要用专用的木亭抬运,因这些木亭上刻有形态各异的龙,所以又被称为龙亭。而且,根据用途又分为神版、祝版、玉帛香龙版、香炉版等几种,可谓细致入微、异常讲究。
八、威仪神圣
自明永乐18年(1420年)建成,明、清两代有22位皇帝亲御天坛,向皇天上帝顶礼膜拜,虔诚祭祀。
皇帝祭祀,队伍称为“卤薄”,依仗人员众多,队伍浩大,把“尊朝廷、彰国彩”尽显。魏晋时,祭天依仗名为“大驾卤薄”。明成祖朱棣规定,“卤薄”为皇帝祭天专用。清乾隆,钦定为天坛祭天专用。
清代皇帝祭天大典时,从紫禁城到天坛的卤薄依仗人员万余人,在鼓乐喧天、画角长鸣中,有车辂、乐队、旗、帜、旌、节、幡等绵延起伏、伞盖如云,文武百官、守卫兵丁,前呼后拥、煞是壮观。
据载,卤薄队伍,最前面是象征“祥”的四头“导象”;紧随其后的是五头“宝象”驮着内有火绒、火石、火燫的“宝瓶”;宝象后面,是手持静鞭的民尉;之后,便是大乐的吹鼓手,“五辂”的车驾;再后,是乐队,后面跟着手持各种五颜六色的旗、帜、旌等的引仗、御仗队伍;最后,是执兵器的亲军、护军;之后,是皇帝陛下的玉辇。为玉辇备班的数百人中,有佩刀的侍卫、文武百官、太监护军等等,绵延数里、浩浩荡荡、气象万千。
《风俗通义》云:“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改曰腊”。嘉平、清祀、大腊,分别是夏商周三代之时,祭天礼仪活动的记载。也是后世祭天、神与过新年礼俗的起源。
《周礼》载:“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夏日至,致地示物魅。”就是说,“天人,阳也。地物,阴也。阳气升而祭鬼神,阴气升而祭地物魅。”这是从周代直至清代,历朝于冬至举行祭天礼、夏至举行祭地礼的确切记载。所以,一般皇帝祭天一年两次,主要在冬至和孟春。
皇帝的队伍到了天坛,就正式拉开了祭天的大幕。
先说冬至祭天。据载,周代祭天礼就是建祭坛,燃起大火,唱歌跳舞、献上玉帛牛羊等祭品,祈祷一番,再把祭品烧掉(燔柴)。后世趋同。具体是:冬至日,供设祭品,摆好天帝及诸神、先祖的牌位,道士奏古乐舞,皇帝出斋宫,上祭祀台祭祀。还应在黎明之前,在坛边望灯台上树起大灯笼,皇帝祭拜行礼罢,侍卫点燃燎炉上的柴草,焚烧祭品、祀文、祝帛,以示宴享天帝,让天帝听取下方的祝告。
明永乐时期祭天,有九道程序,即:首先是赞引迎神;其次是敬献苍壁;再次是进俎浇汤;四是敬酒初献;五是敬酒亚献;六是敬酒终献;七是撤馔归璧;八是敬送帝神;最后是燔柴望燎,由皇帝站在望燎位上行注目礼,执事人员将祭品放入炉内焚烧。
“天在上,所以燎烧;地在下,所以血瘗而下”。祭典完成后,将牛毛牛血牛尾等瘗埋入瘗坎,以喻不望祭地神,,或说古代人茹毛饮血之意。
再说孟春祈谷。《礼记》载:“孟春之月,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孟春,即为正月。此时,万物复苏,祭天也是农业的祭祀——渴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孟春祭祀程序,与冬至祭天大同小异。即:第一项为燔柴迎帝神。赞引官唱赞《燔柴迎帝神》。燎工将一整只犊牛置于燔柴炉口,将敬献上帝的牺牲毛血掩埋在瘗坎里。此时,乐官高唱《乐奏始平之章》,由七十余人组成的中和韶乐乐队开始奏乐,钟鼓齐鸣,气势非凡。皇帝到上帝位前,一上描金龙沉炷香,二上捧瓣香,然后依次到列祖列宗神位前行礼。第二项为奠献玉帛。皇帝将圆形苍壁敬献给皇天上帝,这是祭祀礼仪的重要标志之一。然后,将祭祀用的玉帛敬献给皇天上帝,再依次将祭祀先人用的玉帛敬献给列祖列宗。第三项为进俎。由执事人员将犊牛放入俎内陈放在神位前,由浇汤官将滚烫的汤水浇到犊牛身上,一时间淑气四溢,以馨亨皇天上帝、祖宗。第四项为初献敬酒。司爵官将醴酒奉给皇帝,皇帝将酒献于皇天上帝,第一献放置于神位前中间的位置上。与此同时,舞生起舞,先舞武功舞。皇帝献给上帝的酒陈放在供案后,乐舞停止。接着,读祝官朗读祝文,请祈风调雨顺,谷物丰收,三农仰赖。朗读祝文后,乐奏舞起,皇帝依次为列祖列宗敬酒。第五项为平静献。皇帝将第二爵醴酒献给皇天上帝,然后依次献给祖先。献酒时,六十余名文舞生手执羽龠,跳起文德舞。第六项为终献敬酒。第七项仪程为撤馔。执事人员将馔盘内供品从坛上撤下,依次送往燔柴炉及燎炉准备焚烧。第八项为望燎。皇帝到望燎位观看焚烧过程。所有献给上帝及列祖列宗的供品,分别送入燔柴炉及燎炉内焚烧,以示虔诚。
……
就这样,天坛的祭天仪式走到了1911年,清帝溥仪逊位止。然而几年后的1915年,袁世凯开历史倒车,又到天坛举行了一次祭天大典,让世人不齿。
1918年新年元旦,天坛正式对公众开放。
新中国成立后,1957年北京市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1998年,天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