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礼教桎梏、争取精神自由!古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北京晚报 | 作者 林苗苗

2023-10-09 18:40 语音播报

进入
京报读书
看更多
+ 订阅

在中国传统戏曲的舞台上,出现过许多个性突出的女性形象,她们在戏曲人物的“画廊”中凭借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文化韵味而经久不衰,并且与经典文学作品互为印证。这些女性形象好似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从人们的眼前不时掠过,引人深思。

元代,社会动荡不安,矛盾日益加剧,文人的地位一落千丈。在正统汉学被弱化的同时,满蒙文化与汉文化相交融,儒学的地位遭撼动,女性思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在这种文化背景下,诞生了女性反对礼教、追求生命解放的作品,其中的女性形象生动可人,与唐传奇中单一的女性形象形成鲜明的反差。《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可以大胆地与张生相爱,相比之下,《莺莺传》里的莺莺则是一副封建社会伦理下的大家闺秀面貌,只能被动地与张生恋爱,而张生始乱终弃,最后承受悲伤的结局。

相较于元代,56从她们身上,多角度地反映出明代社会的多样组成,体现了“文学急剧地向着世俗化、个性化、趣味化流动”的特点。明传奇可称为“一代特殊之乐章”“一代特殊之文学”,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也有“别创之格”——以杜丽娘为代表的女性形象张扬生命,展示才情,向往至爱,勇于探寻自我存在的价值。而在小说中,以潘金莲为代表的女性形象呼唤情欲,幻想爱情。这都成为女性追求个性解放的一种象征,她们不再被动地屈服于男性,有了自我的主体意识。当然,在这些女性形象身上,也融入了作家的伦理观,即遵从“从一而终”的思想——杜丽娘因爱慕柳生而死,死后作为一个鬼魂依然要与柳梦梅结为夫妻;潘金莲打破了封建伦理的“从一而终”,最终落得悲惨死亡的结局。尽管明代戏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较元代有了较大改观,仍摆脱不了“情”与“礼”必须融合的桎梏,这是明代女性观落后的一面。

清初的戏曲小说依然保持明末的旺盛势头,尤其是社会的动荡给文人带来痛感,所以女性形象中附带着不少隐喻。在戏曲方面,《桃花扇》中的李香君作为下层女子,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与侯方域双双采取了入道的方式,以抒发兴亡之感;《长生殿》中,作家洪昇通过描写杨贵妃与唐明皇的“钗盒情缘”,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呼唤爱国思想与民族气节。在小说方面,《红楼梦》不仅塑造了林黛玉、薛宝钗等官宦人家的才女,也刻画了袭人、平儿、香菱等出身寻常的婢女,这些女子性格各异,伴随小说的广泛传播,已成为不朽的经典。而《聊斋志异》构筑了一个狐鬼世界,赋予狐、鬼、花妖、精怪以变身的女性形体,因其不受封建思想的约束,所以“写出了众多带着非人的符号、从而摆脱了妇道闺范的拘束、同书生自主相亲相爱的女性,也写出了为道德理性所禁忌的婚姻之外的男女情爱”,由此反映出作者对精神和谐的向往。伴随社会的进步和思想的提升,清代戏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更加生动、更加多元、更加注重内心世界的刻画;作家通过对女性命运的书写,用以寄托自己的人生主张及理想。

中国古代社会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女性处于从属的地位,因而在戏曲小说中,女性的命运多是“哀而不争”或“争而后哀”的。但女性形象是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化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她们身上,反映出作家创作态度的转变、反映出社会思想潮流的转变,这些转变对戏曲小说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总的来看,中国古代戏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展现了女性打破礼教桎梏、争取精神自由的艰难历程,展现了女性自我意识的逐渐觉醒和历史发展轨迹的不断深化,这促使更多女性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和命运。

京报读书

编辑:王琼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