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 《宝莲灯》战胜《花木兰》!国产动画的复兴之路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3-10-12 10:22 语音播报

热点
进入
温故
阅读更多内容
+ 订阅

在刚过去的中秋国庆双节期间,作为北京家庭传统的合家欢项目,不少家长都带孩子观看了《汪汪队立大功大电影2:超能大冒险》《贝肯熊:火星任务》《我是哪吒2之英雄归来》等动画电影。在这些影片中,不仅有国风原创,还有中国主创团队,彰显了中国力量在当下动画界的地位。由此不禁联想到已走过70余年岁月的国产动画,回眸之处,精彩中带着艰辛。

美术电影崭露民族风

“动画”在欧美叫做“卡通”。为了使它能够通俗易懂,我国将其改称为“动画”,意为动起来的画。因为动画片可以表达出一般电影所不能表达的东西,而且这种形式也最容易被小朋友们接受,因此它是儿童教育片中最好的形式。

从1948年在东北解放区摄制第一部动画片《瓮中捉鳖》以来,在党的亲切关怀和艺术家们的刻苦努力下,我国美术电影不仅数量增加,而且在思想、艺术水平等各方面也都迅速提高,题材与内容更加丰富多彩。1956年是当时我国美术片产量最高的一年,共制作动画片3部。其中《骄傲的将军》十分引人注意,在思想性、艺术性和绘画技术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片中人物有脸谱,性格很鲜明,布景、动作、音乐都很好地吸收了中国古典戏剧的表现方法和处理方法,民族色彩非常浓。(1957年6月1日《北京日报》3版,《新颖有趣》)

到上世纪50年代末,我国摄制的动画片既有《神笔》《乌鸦为什么是黑的》《猪八戒吃西瓜》等古代神话、童话和民间故事,也有反映当时火热现实生活的《小鲤鱼跳龙门》等现代童话。在我国家喻户晓的鲤鱼跳龙门的民间传说,被艺术家们巧妙地编制成几条小鲤鱼跳过龙门水库的故事。小鲤鱼不屈不挠地追求美好生活的生动情景,非常自然地反映出我国水利建设一日千里的伟大面貌。(1959年2月5日《北京日报》4版,《第一部剪纸影片诞生》)这部动画片还获得了1959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动画片银质奖章。(1959年8月19日《北京日报》4版,《莫斯科国际电影节隆重闭幕》)

在上世纪60年代初,奠定国产动画国际影响力的彩色动画片《大闹天宫》横空出世。它是根据我国民间神话故事《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一段改编的,表现了孙悟空机智、勇敢的精神。(1962年5月19日《北京日报》2版,《获“百花奖”影片近日复映 同时上映部分优秀国产影片》)这部动画片的诞生颇为不易。早在上世纪40年代,万籁鸣三兄弟就画《大闹天宫》,准备拍成动画片。但是旧社会的老板不给他们胶片,他们自己又穷,就没法拍了。新中国成立后,万籁鸣三兄弟都在上海美术制片厂工作,要画什么,要拍什么,都有党的鼓励和帮助。再加上同厂的100多位同仁一起努力,几十年的愿望终于达成。

这部获百花奖的动画片一上映就受到了人们的热烈欢迎,家长张梅溪的话代表了很多观众的心声:“我们两个都乐得像头一回看电影似的。影片放映的时候,孩子没跟我说一句话,我耳朵边只听到他的笑声。”(1962年5月29日《北京日报》3版,《和孩子看〈大闹天宫〉》)这部动画片也让中国动画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获得了国际动画界的关注和认可。被尊为“日本漫画之神”的手冢治虫,当时曾专程赶到中国向《大闹天宫》的导演万籁鸣拜师学艺。到了近二十年后的1980年,《大闹天宫》在英国展映时,依然受到许多观众特别是孩子们的喜爱。(1980年11月2日《北京日报》4版,《英国“中国电影的四十五年”电影节结束》)在中国,人们对这部经典动画的喜爱更是一直延续到今天。

国风动画斩获国际大奖

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国产动画在彰显民族风格方面继续发力,多次获得国际大奖。

1982年,已在国内获得第一届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的动画片《三个和尚》走出国门,在世界五大电影节之一的西柏林国际电影节短片电影比赛中荣获柏林银熊奖。《三个和尚》是根据中国的俗话“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改编的,形象生动、妙趣横生。在电影节期间,这部片子每次放映时观众都笑声朗朗,掌声不断。(1982年2月25日《北京日报》4版,《我动画片〈三个和尚〉荣获柏林银熊奖》)

同年,动画片《猴子捞月》在第六届渥太华国际动画片电影节上获得儿童片一等奖。这部动画片所描写的群猴生动活泼的形象,赢得了加拿大儿童的喜爱。(1982年8月22日《北京日报》4版,《中国动画片〈猴子捞月〉获国际奖》)

1984年,放映时间仅九分钟的动画片《鹬蚌相争》在加拿大国际动画片电影节上获得特别奖。此前,这部动画片已经获得西柏林电影节银熊奖、南斯拉夫萨格勒布第六届国际动画片电影节特别奖。一位南斯拉夫电影评论家对记者说,她非常喜欢这部影片,已看过三遍。这部影片把传统的中国水彩画同现代技术结合起来,拍摄得漂亮极了。(1984年8月20日《北京日报》4版,《在加拿大国际电影节上 动画片〈鹬蚌相争〉获特别奖》)

改革开放的中国进一步加强了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随着电视机在普通百姓家中的逐渐普及,越来越多来自国外的动画片丰富了人们的电视屏幕。

1985年寒假,50集日本电视连续动画片《花仙子》登陆北京电视台,片中善良勇敢、历尽艰辛寻找七色花的花仙子小蓓,一下子就被本市众多小学生喜欢上了。(1985年1月31日《北京日报》2版,《北京电视台寒假为小学生播放〈花仙子〉》)

1986年,来自美国、风靡全球的迪斯尼公司系列动画片《米老鼠和唐老鸭》开始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在北京大学幼儿园、北京儿童福利院,孩子们高兴地和米老鼠顶鼻子,和唐老鸭握手,又一起唱歌跳舞。(1986年10月25日《北京日报》4版,《〈米老鼠和唐老鸭〉今起播出》)米老鼠和唐老鸭成了当时千家万户的星期日屏幕“焦点”。

1987年,北京电视台在全国首次举办国际动画片展播,催开了动画片新的报春花。影视界、动画界的一些行家认为,国际动画片展播把千家万户的孩子们带进了一个多彩的动画艺术海洋,对孩子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大有益处。(1987年9月5日《北京日报》3版,《动画展播多彩多姿》)

面对国外大量神奇多彩、绚丽多姿的动画片,同时期国产动画片的制作与播映难免显得逊色。美国、日本年产动画片上千集,销往世界各地,收入在上亿美元,而我国的动画片生产却还是国家的包袱。当时的国产新动画片只有《葫芦兄弟》《邋遢大王》《黑猫警长》等几部,深受儿童喜爱的《黑猫警长》五六年光景才生产五集。把动画片生产纳入商品经济的轨道,并努力打入国际市场,势在必行。(1989年6月6日《北京日报》3版,《中国儿童需要动画片》)面对当时世界动画艺术发展较快的现实,国产动画下决心改革创新,开启了与国外动画片在国内市场同台竞技的艰苦旅程。

国产动画片夺回小观众

在上世纪90年代,由于“洋卡通”的长期侵占和低价倾销,国产动画的发展较为艰难,但一直都在努力探索突破的新路。那时我国动画片制作力量分散、资金短缺,无法生产大型动画系列影片,而当时的动画片市场又是以系列动画片为主。面对这种情况,1992年,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出面组织,由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广州悠悠动画公司、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美术片分厂以及辽宁、天津、山东等9个有动画片制作能力的单位横向联合,携手共同制作我国第一部大型动画系列影片《熊猫历险记》,开启国产动画的新尝试。(1992年7月7日《北京日报》5版,《首部大型动画片〈熊猫历险记〉投拍》)

1993年,中央电视台开办国产动画栏目,为我国自己生产的动画片提供了必要的阵地。到1996年时,国产动画栏目每周播出时长已增至每天30分钟,《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三维动画系列片《太空特警》等国产动画陆续在央视播出,获得孩子们的喜爱。

经过多年的探索努力,到上世纪90年代末时,复兴中的国产动画初露锋芒。1999年暑期,大型动画片《宝莲灯》同时在全国各大中型城市隆重推出。在全国文化中心北京,《宝莲灯》上映仅10天就收获了近百万元的票房佳绩,超过了当年上半年放映的美国进口大片《花木兰》。(1999年8月9日《北京日报》8版,《国产动画片不简单 〈宝莲灯〉战胜〈花木兰〉》)

《宝莲灯》的内容来源于中国古代神话,在中国动画片史上首次采用了国际上惯用的先期音乐和对白手段以及全数码立体声录音技术,动态效果卓越。它让热爱民族电影和传统文化的观众最感振奋的,是强烈的中国意识的崛起。片中的自然景观运用中国画中皴、染、勾相结合的手法,展现了荷塘云雾缭绕,像轻纱浮起的梦;远山若隐若现,“半山居雾若带状”。人物形象也一望便知是中国的,借鉴了不少京剧脸谱中的造型特色。它还很好地继承了中国传统动画片写实性强和注重细节的特点,一段集市杂耍浓缩了中国民俗情趣,是中国动画片罕见的刻画市井百态的尝试。这部以中国方式表现中国文化的动画片,以“叫好又叫座”的方式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为国产动画蹚出了一条发展的新路。(1999年10月18日《北京日报》10版,《〈宝莲灯〉:中国的新式动画》)

也是在1999年,大型科普动画片《蓝猫淘气3000问》率先在北京电视台播出,随后在全国上百家电视台陆续播出,“蓝猫”和它的小伙伴们一下从北京红遍了大江南北,“蓝猫”“淘气”等国产卡通形象不胫而走。该片独辟蹊径地开拓“科普动画”的新路,把动画的娱乐形式成功地和知识学习结合起来,使动画片堂而皇之地走进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行列。而且,动画片播出仅1个月就引来了不少加盟者,或有意投资制作,或加盟开发图书、影碟,或争取海外版权代理,或看好玩具、服装……它的探索,为国产动画的振兴提供了新思路。(1999年10月9日《北京日报》8版,《〈蓝猫淘气3000问〉打出科普动画牌》)

2000年,在中央电视台对北京、上海、广州等10个城市的3至17岁“小观众”进行的《全国动画片观众调查》显示,孩子们最喜欢的动画片中,前4部均为国产动画。其中《西游记》以32.6%的占有率名列第一,《宝莲灯》《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小糊涂神》等3部位列第二至四名。中国动画界数年来的不断努力终于初战告捷,从“洋卡通”中夺回中国小观众。(2000年3月25日《北京日报》8版,《数年努力终有成果 国产卡通夺回小观众》)

北京动漫产业领跑全国

2002年,全球动画产业的产值达到268亿美元。在韩国和日本,动画产业的产值都超过了汽车业。动画这个没有能源消耗、没有污染的产业,被称为是21世纪最有希望的朝阳产业。(2003年8月31日《北京日报》8版,《中国动画缺什么?》)在国产动画领域,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北京持续创新,逐步领跑全国。

2006年,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家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北京)发展基地在中关村成立。此时北京已形成了以中关村科技园、石景山园、雍和园为代表的产业聚集区,成为全国动漫游戏产业发展中心之一。(2006年6月5日《北京日报》12版,《动漫产业悄然兴起》)

2008年,北京动漫文化创意产业的代表作《福娃奥运漫游记》在国家广电总局2007年度全国少儿节目精品及动画精品评审中夺得优秀动画片一等奖第1名。这是该动画片继荣获金熊猫奖、金手指奖、金龙奖和亚洲青年动漫大赛优秀作品奖等多项国际国内大奖后赢得的又一大奖。(2008年3月27日《北京日报》13版,《〈福娃奥运漫游记〉获国家动画大奖》)这部京产动画随后在全国100多家电视台播出,收视率明显超过同时段外国动画片。(2008年5月7日《北京日报》13版,《数字变化见证中国电视文艺50年》)

这一年,北京动漫游戏产业的市场规模达40多亿元,年增速达40%。(2009年2月18日《北京日报》1版,《动漫网游产业利用民族文化资源闯市场》)接下来的一年,“国家动画产业基地”落户北京,使得更多动画企业集聚北京,共同将北京动画产业推向新的水平。

近十年来,北京动漫产业成为全国的领跑者,不断创造出国产动画的新奇迹。2016年,在北京扶持精品、扶持原创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下,本市动漫游戏产值占到了全国三分之一,动漫产品出口也实现了向全球拓展。2019年,京产动画片《哪吒之魔童降世》创下49.7亿元的年度票房冠军奇迹,成为国产动漫领域里程碑式的现象级作品,口碑和票房双丰收。

2020年,全国网络动画市场规模达205.2亿元,网络漫画市场规模达33.5亿元,而北京,正是这个市场的领跑者。以京产动画电影《姜子牙》为例,它创造的16.02亿元票房成绩位列全球票房榜的第6位。(2021年1月17日《北京日报》2版,《北京动漫游戏产业去年总产值达1063亿元》)我们相信,创意无限、走向世界的京产动漫,将继续引领全国动漫界擘画出更加辉煌的未来。

资料来源

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IC Photo

北京·温故

编辑:匡峰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