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12 16:12
图源:@中国铁路
据“中国铁路”消息,目前京沪、京广、成渝高铁等部分复兴号列车上专门增设了静音车厢。购票时醒目的“静”字提示,让部分乘客“想静静”的需求得以满足,也在舆论场中引发了关于“文明边界”问题的讨论。
设立静音车厢的初衷,源于具体的现实需求。不少旅客踏上高铁,就想专心工作或休息一下。然而,其他人肆意喧哗、外放音乐、大声接打电话等现象屡见不鲜,由此引发的冲突频见报端。静音车厢应需而生,将想要安静的乘客聚合起来,并制定了一套约定,比如拒打电话、关闭外放、看好孩子等等,不失为一个减少矛盾、回应需求的折中办法。
静音车厢旨在“静”,但正如有网友所疑虑的,在公共场所避免喧哗不是文明常识么,为此单设车厢有多大必要?由此延伸而论,一旦静音车厢成为“静”的代名词,那是不是就意味着在其他车厢喧闹就变得合情合理。更重要的是,“静”本身也是相对的概念,即便是在所谓的静音车厢,也不存在绝对的“无声”。出行在外,难免会遇到各种情况,比如婴幼儿没有成人般的自控力,有些哭闹即便家长全力安抚也无法避免。对于这些突发的、难以管控的噪音,不分青红皂白地予以抨击,动辄诉诸“小作文”、短视频进行媒介审判,甚至要求予以隔离,只会制造矛盾、加重戾气。
勺子免不了碰锅沿,公共场所人来人往,身处其间理应遵守文明之规,同时心存一定的容忍度。静音车厢提供了差异化的个性服务,起到的是一种示范作用,但是不是只要出现某种具体需求,就要单搞一套与之匹配?其实很多事情没有绝对的错与对,可能只是在于个体接受度的差异。各退一步,你尊重我的权益、我理解你的不易,就能让彼此都更舒适更顺心。如今,更多的人开始回归理性,提倡“出门在外,将心比心”,这是为他人,又何尝不是为了自己?
身处公共空间,平等和包容尤为关键。不止于高铁静音车厢,在任何公共场合,人人都自觉遵守规则,也都做出一定妥协,既有对规则的敬畏心,也有对他人的同理心,才能达致一种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