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编造恐袭“离了大谱”,震慑谣棍得狠打七寸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评论员 关末

2023-10-13 11:55 语音播报

锐评
进入
京报锐评
看更多
+ 订阅

10月12日下午,一则关于广州地铁遭遇恐怖袭击的消息在网上传开。后经调查,图文皆为编造,涉案嫌疑人竟是为了炫耀自己可通过编程技术生成特定页面。目前,其已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案件在进一步侦办中。

警方迅速辟谣、抓获谣棍,让很多人悬着的心暂时放下了。但显然,当地铁这样的公共场所传出如此“爆炸性新闻”,已经给社会秩序带来了扰乱危害,后续调查工作都少不了资源投入。放眼望去,在“万物皆媒”时代,从编造虚假事件、扰乱舆论环境,到挑动社会神经、贩卖焦虑情绪,再到冒用官方名义、企图行骗牟利,各种“离了大谱”的假消息漫天飞舞。听上去个个有鼻子有眼,但最后都被证实纯属无中生有、无事生非。而各种谣言瞎话的背后,往往不是看热闹不嫌事大的长舌之人,就是靠流量赚钱的无良博主。

为何这些好事牟利之徒能频频得手?一方面,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给谣言加上翅膀。如上述“地铁谣言”这般,借用软件、动动键盘,就能造出一个时间、地点、事件要素俱全的“大新闻”,再加上煞有其事的“消息源”,传播系数可谓成倍增加。另一方面,很多谣棍也利用了不少网友知识储备不足的空子。专挑敏感的社会议题下手,专找冲击眼球的照片视频拼凑,甚至量身定制各种“劲爆按钮”。 一旦大家的情绪被点燃了、头脑被冲昏了,很容易成为谣言的二传手、扩散点。

信任是一个社会最为宝贵的公共资产,其建立和维护都要付出长期的努力,绝不能任由网络谣棍破坏动摇。近年来,相关法律法规密集出台,各大平台的防护机制不断完善,净化网络空间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但就现实来看,谣言总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造谣速度和数量有时远远超过辟谣。很大程度就在于某些人总觉得“板子不打到自己身上”,总觉得这行动那治理是说说而已、无关紧要。从这个角度来看,相关部门发现一个抓一个、罚一个是必须,也要将“处置结果”广而告之以形成更广泛的震慑效力。

“听言不可不察。不察则善不善不分。善不善不分,乱莫大焉。”每一个网络使用者,也应当是良好舆论环境的建设者。与其总是事后谴责声讨、大呼上当,不如在事前提高警惕、克制冲动。


编辑:郑宇飞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