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17 17:38
中秋、国庆长假刚过,颐和园一名保洁员为游客介绍四大部洲、九山八海的“贯口”视频刷屏网络,引发广泛关注。
一位身着保洁工作服、手持扫帚和抹布,名不见经传的保洁员,为何能将这些佶屈聱牙的古建筑名称信手拈来?如此巨大的反差背后,有着怎么样的故事背景?
带着这些疑问,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曾麒、城市部张悦第一时间找到了这位传说中的“最强扫地僧”。
下面,让我们来听一听这两位年轻记者采访背后的故事。
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创造不平凡
视频直播编辑部 曾麒
这名保洁员名叫张旭,北京延庆人,今年40岁,在颐和园工作近两年了。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第一眼见到张旭本人,并不像网传视频那样“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蓝色工作帽下,眯着的双眼、黝黑的脸庞、憨憨的笑容……直觉告诉我,这名口若悬河的“扫地僧”可能并不善言辞。
果然,面对镜头,张旭有些紧张。“请问您是怎么了解到这些知识的?”“看书!”面对我们的提问,张旭的回答都很简短,很难打开他的话匣子,深挖到更多细节。在尝试了半个多小时之后,看到他手中紧握的扫帚,我想到了一个解决办法——扫地。“您一边工作,一边跟我们聊天就成!”为了让张旭完全放松下来交流,我让他不用站定说话,而是边干活边聊天。这样,张旭才终于打开了话匣子。
原来张旭是一名退役武警,平常就喜欢看书。受父亲的熏陶,尤其热爱古建筑,加之工作的原因,他每天在颐和园步行近四万步,这更让他对颐和园的一草一木了如指掌。两个小时的采访和拍摄,让记者对这名憨厚的保洁员有了更多的了解,在张旭的眼中,颐和园的古建筑不是死气沉沉的砖头瓦块,也不是一个个独立的楼台亭阁,而是一个个积淀着厚重文化而且会“开口说话”的朋友。
当天晚上,我决定连夜将采访的主线剪辑出来,一番头脑风暴之后,完成了大致满意的主线,此时已是凌晨一点多钟。
次日上午,完成包装字幕,随后又调整修改并全网发布。当天下午,当陆续有人民网、人民日报、央视新闻、央视网、中国新闻周刊等媒体同行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联系到记者时,才意识到这条视频火了。
打开微信微博,输入关键词“颐和园最强扫地僧”,满屏都是该视频的转载、二次剪辑、截图报道等,甚至有视觉中国的运营人员前来咨询图片及视频的版权购买。
截至目前,据不完全统计,该视频(包含其他媒体二次创作内容)在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平台累计阅读量超过1.8亿人次。其中,微博话题#颐和园最强扫地僧# #颐和园扫地僧火了# #对话颐和园扫地僧#等话题登上热搜榜,视频得到人民日报、新华网、半月谈、中国日报、人民网、央视网、央广网、中国网、澎湃新闻等媒体广泛转载,以及江苏卫视、深圳卫视等电视台将视频制作成电视信号进行直播。
巨大流量的背后,记者感受到的是公众对普通人心怀热爱的价值认同,热爱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创造不平凡。在以后的新闻报道中,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平凡岗位中的“不平凡”群体,每一个心怀热爱的普通劳动者都应该被认可、被看见。
第一次紧急采访经历
城市新闻部 张悦
8日中午,杨主任打来一通电话,问我有没有空去颐和园。颐和园?难道是正在网络上刷屏的保洁员?得到肯定回答,我又惊又喜。
这段视频其实出来不久就看到过,和网友们一样,我对“最强扫地僧”的“贯口”十分佩服,不少好友也为其点赞,但确实没想到这个视频第二天会如此火爆。
对这一采访,我最明显的感受就是,要快。虽然接触了两个月的采访工作,但如此紧急的任务还是头一回遇到,一股紧张感顿时涌向心头。当时一边往颐和园赶,一边在想,见到保洁员师傅要问什么,要看什么,视频里最有意思的是什么,同时关注着网友们在聊什么。值班主任也对我十分关切,不断提醒我注意事项,帮我联系颐和园方面的多位老师。
下地铁一路跑到颐和园,终于见到了张旭。视频里的他看起来似乎不是很好接触,路上我就想着怎么缓和一下气氛。结果没想到,现实中的张师傅特别朴实,特别好说话。
一路和他聊天,与其说是采访,更有点像是在耽误他干活。不管是在平台上还是在台阶上,张师傅手里的活就没停过。那时候我觉得,且不说“贯口”如何,在保洁这件事情上,他真的做到了敬业二字。
一名保洁员怎么把颐和园古建筑讲得这么好?这个问题网友最好奇,于是我一个问题掰几份,问了又问。张师傅没有不耐烦,所有的回答都透露出他对这一领域的热爱。因为热爱,他可以坚持这么多年;因为热爱,他可以在别人休息的时候钻研;因为热爱,他才会每天看到颐和园的古建筑都是开心的。
“这就是特别平常的一件事,就是我应该做的事。”这是采访过程中,张旭说过最多的话。这样的语言在不少报道中总能看见,但直到自己去采访,去感受采访对象的生活和经历,倾听他的故事,才真正体会到这句话中的情感。张师傅把所知变成了所爱,把自己融进了颐和园,把生活诗意化。听着他的讲述,我既被他语言中的细节所吸引,也深感于有幸成为一名记者。
采访结束,我就赶紧找地儿码出来。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整个人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生怕写慢了,又生怕写错了;生怕没写出张师傅的精彩,又生怕写得太啰嗦没人看。好在值班主任帮着看了几道,终于赶在下午6点多出了稿。
短短两天时间,多家媒体转发了“最强扫地僧”。看到这场面,心里既激动又紧张。不过慢慢冷静下来,也生发出许多感触。首先,采写能力还需提升。细细看来,自己稿子有不少问题,尤其在看到其他老师的稿件后,深觉自己不管在采访还是写作上都有很多不足之处,要学的还有很多。此外,“扫地僧”这样的小人物大事件,很考验发现力,作为一名记者,应当学做有心人。当然,“扫地僧”张师傅本人也很值得学习,他让人看到,热爱可抵岁月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