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19 20:12
打开《问心》,所言不虚。
狭窄逼仄的门诊走廊,一低头就可能撞人的挂号大厅,24小时笼罩在冷白光下的急诊留观室……没有通常医疗剧用18层滤镜营造出的舒心与整洁,这部剧里是真实的三甲公立医院日常。
赵又廷演的“好”医生周筱风在医院的大多数时候面无表情,只在和病人交谈时才略略抬起眼睛,压低嗓音说出的只言片语好像有一半闷在喉咙里,比环境音还低八度。
周筱风是东立医院心内科副主任,一天门诊看上百个号,做四个造影检查,又去急诊室帮同事顶班,连续工作二十几个小时后……却产生了医疗纠纷。
周筱风接诊过的病人王先生两天后心梗猝死,家属前来质问:
为什么病人都到了你们医院,你们怎么还能让他走了?
你们当时真的没有别的办法了吗?
你们真的尽全力(挽救)了吗?
如果得到即时救治,63岁的王先生至少还能再活二十年,这是心外科副主任林逸的判断。在病人家属找来医院前,他也质问周筱风:
你晚上睡得安稳吗?
作为医生你真的问心无愧吗?
然而,作为拥有上帝视角的观众,我们看到的是周筱风甚至比生活中我们实际会遇到的医生做了更多。
王先生入院时,周筱风对病人做出存在猝死风险的警告,并要求他进行下一步检查。但王先生因为症状减轻自己判断没有大问题,又舍不得一万五的造影检查押金,不遵医嘱自行离开医院,也签了知情同意书。
当时突然有病人需要急救,周筱风请王先生务必等他回来。结果,人趁乱走了,周筱风一通忙完再回来找不到人,还报了警。两天后,王先生病情恶化再次被送往急诊室时,医生已经无力回天。
周筱风的接诊流程完全符合医疗规范,也再三和病人强调风险严重性,但在还有其他急诊病人的情况下,他没有看住病人。受到家属问责时,他的第一反应是为自己辩护:医生不是病人的监护人,不能限制病人的人身自由。
这话没错。
但另一位副主任林逸对周筱风的质问同样掷地有声:看病不是吃饭,想吃就吃,医生不作为的后果是,病人的命就没了。林逸也不是出于私人矛盾背刺同事,是他在大街上发现王先生胸痛有异常,亲自送到全市唯一一家拥有心脏中心的公立医院,并亲手将病人托付到周筱风手中。
事实没有任何模糊地带,从王先生入院到离开,他的每个举动,每一句话都清晰地被监控镜头记录下来。如果观众选择把个人情感代入周、林两位医生和患者家属任何一方,都能与他们共情。
谁都在理,谁都憋屈,道义、人情、规章制度,当三个角度指向不同结论时,我们无法三选一。
然而死生事大,如何问责?向谁问责?置身事外的观众只要不极端地站队任何一方立场,也都无法客观结论。
这就是医患关系的复杂性。
而这件事,很可能还是在医院中发生的众多医疗纠纷中最简单的一种。
电视剧最终呈现了最理想的解决可能性,王先生的儿子看完父亲在医院的全部监控录像后,仿佛陪父亲重走人生最后一程,无法言之于口的悔恨在这一刻释怀了。
周筱风大夫向病人家属真诚道歉,出于同样无法言之于口的原因,在道义上,他的确应该,也可以千方百计留住这位讳疾忌医的病人。
院方给周筱风全院通报批评处分,引以为戒。
近两年,除了那种披着医生外衣谈恋爱的偶像剧,国产医疗剧已经很少让观众踩坑了。从去年到今年,相继出现了《亲爱的生命》《关于唐医生的一切》《白色城堡》等佳作。
和其他职场剧有所不同,医疗剧有其重要的社会功用。因此,评判一部医疗剧的优劣,通常有三个维度:普及医疗知识的专业性、故事的合理性和对生命关怀的人文性。
前两者相对容易达成。
以前,观众经常在医疗剧中发现专业错误,比如《心术》把MRI片子错当成脑部CT,《青年医生》为病人注射9%的生理盐水、抽取病人200cc验血,《外科风云》没戴手套就直接触碰无菌服等等。
类似的错误几年前就已经很少了,很多剧组都选择请三甲医院的医疗团队在片场随时顾问,比如《急诊室医生》有北京协和医院大夫跟组,《关于唐医生的一切》有北京安贞医院的心外科主任做编剧顾问的同时,也请医生到拍摄现场,手把手指导演员下刀、缝合等所有操作细节。
剧情方面,医疗剧通常采用单元剧的形式,在工作中刻画医生性格的长线情节穿插各种疑难杂症病例的短线情节。很多编剧会在医院深度采访,情节多源自真实案例。《问心》的编剧在创作初期曾采访十余家三甲医院,深度交流近50位一线心脏科医生,加了130多位医护微信。医院里的故事,生死一线间的情感浓度,不必再用戏剧手法渲染也极易击中人心,超好哭。
最后,医疗剧的高度取决于对生命关怀的人文高度,医院里的生命,不仅指是病人,也包括所有的医护工作者。
几乎所有医疗剧都涉及医患纠纷,医患之间有一条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跨越的鸿沟,专业信息不对称。正如《问心》王老先生的故事里,林逸指责周筱风不尽责、不作为也正是源于此,纵使病人讳疾忌医,但医生清楚地知道,危及生命的所有指证都已出现。
如何讲述医患纠纷是医疗剧的难度所在,如何以理想、温暖且合乎逻辑的方式在剧中解决医患纠纷,决定了医疗剧的高度。
早期的医疗剧,将责任放在无理取闹甚至精神失常的病患及家属身上,普遍性的问题被特例化了,解决方式弱化了医患纠纷的复杂性和深刻性。
比如,《心术》出现过这样的情节,医生谷超华在抢救病人时没有等家属签字,结果出现意外被家属投诉,最终失去了行医资格。为治病救人费尽心血,却被医院放弃,被舆论诋毁,被病人抵触,谷医生心灰意冷,转行做了专门处理医患纠纷的律师,并且在多年后“报复”了医院。
类似的情节,几乎出现在每一部医疗剧中。《白色城堡》中是刚入职的实习医生王扬鸣在未获得家属签字的情况下私自为危重病人溶栓,病人虽然脱险,家属却提出索赔。他的想法很单纯,源自职业初心,“医生不就是救人的吗?”不管处于什么境地,遇到什么样的病人,他的第一反应都是往上冲。最终,王扬鸣感动了家属,矛盾得以化解。
《问心》中的心外科副主任林逸也是同样,技术高、情商低,满腔救人之心给他和医院惹下一次又一次麻烦。病人张雨熙上班时晕倒被送到医院,林逸凭经验判断是危及生命的主动脉夹层,需要立即手术。
按照正规操作流程,手术前需要做一项检查,但林逸担心张雨熙可能撑不过至少半小时的检查,在过程中不治而亡。于是,他不顾医院所有人的强烈反对,孤注一掷不做检查就手术,即便明知有可能赔上自己和整个手术组同事的职业生涯。
手术进程中一度出现危机,张雨熙差点成了植物人。因为林逸没有进行检查而不知悉张雨熙心脏内部的异常结构,发现时再补救几乎是赌,虽然最终凭运气的意外成功,但走出手术室时,他抑制不住地手抖。
《问心》在讲述医患纠纷时较之以往更进了一步,尽量不带入主角视角,力求提供多方立场,把判断是非对错的思考交给观众。
和林逸同时接诊张雨熙的周筱风,则代表了规则规范的值守者。他给医学院学生上课时,明确表达了医生枉顾医疗操作指南,仅靠个人临床经验判断是不可取的。因为,指南的制定是基于最佳处理方案,且还在不断更新修正。
崔院长处罚林逸时,指出林逸担心病人会死在检查途中,只是基于他个人的判断;另一方面,即便医生是冒着断送职业生涯的风险奋力救人,而病人和家属也比医生承担了大得多的风险,如果张雨熙因手术成为植物人,那将会是她和她家人悲剧的开始。
还有第三方视角,外院的心外科专家方教授在家中听到女儿极力称赞林逸的技术和勇气时,她认为林逸缺乏做医生的基本素质——冷静,这样下去迟早会出大事。
我们称医护人员是“白衣天使”,这个称谓已经把他们的职业“神话”了,但生活中,我们也确知,医生和护士只是一个个普通人,会累、会犯错、会有情绪、会有私心。
《问心》开篇用三个病例发出三问。最后一则是ICU护士粗鲁对待病患,被家属拍下视频问责。
老教授章秉先一辈子体面,手术后躺进ICU时需要护士伺候拉屎撒尿,尊严尽失的委屈并不亚于病中的痛苦。
管床护士韩笑是同事都了解的手脚勤快脾气差,护理病人尽职尽责,但嘴上不饶人。这天韩笑忙得从早到晚没吃上饭,刚坐下泡好一碗方便面就被叫去清理章老先生的粪便,而老先生一天多次粪便还是因为不遵医嘱贪吃导致的。韩笑一边抱怨一边清理,态度和手上的动作都因为有情绪而比平时更粗鲁,恰巧被章老先生的女儿撞到,并拍了视频,以此要挟医院开除韩笑。崔院长交给周筱风处理。
如果观众代入医院同事的视角,完全了解韩笑每天工作兢兢业业,也并没有虐待病人,会希望她可以道歉了事。如果代入家属的立场,更担心在非探视时间老人受虐待,提出的要求也是人之常情。周筱风找家属调解,希望能通过道歉得到谅解,但在此之前,章先生的女儿曾质疑过医院对父亲误诊,两件事合在一起,她对医生和护士都不信任。如果观众代入纵览全局的上帝视角,可能还会认为,病人家属戾气过重。
比起那些在死神身边挽救生命的惊心动魄时刻,类似的医患纠纷可能是医护与病人之间的日常,鸡毛蒜皮,却难断是非。可当医生和病人之间失去信任,做任何事之前都力求先保护好自己,彼此提防、谋算设计,这种关系本身就够让人揪心了。
当国产医疗剧解决了技术、逻辑等基础问题后,人文情怀必然浮出水面。在这里,《问心》比过往医疗剧走了更远的一段路,它没有回避人性的深度和是非曲直的复杂程度,不急于用温情粉饰现实。同样,它也没有为了追求收视,以罕见的医疗奇观或极致的生死抉择来制造戏剧性、渲染情绪。
《问心》的开篇三问值得观众慢慢思考,慢慢作答。当我们有了答案,或许会多一点点包容,在医患关系中,只要任何一方朝彼此稍稍向前走上一小步,都会是巨大的社会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