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23 16:36
《北京市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调研报告》显示,超1/3的北京老年人在用餐方面存在困难,问题主要集中在做饭难、买菜难,以及缺少养老助餐点、价格贵或取餐难等方面。近年来,北京市如何对养老助餐服务进行顶层设计?基层社区、相关从业者如何在实践中探索出解决老年人“吃饭难”的精细化对策?
北京样本
卖什么?调研先行
▌实践地点
西城区大栅栏街道延寿社区
▌分享人
养老服务驿站站长 邓育
近年来,北京市不断探索完善养老助餐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养老助餐点全覆盖,已经发展1000多家养老助餐点,养老助餐服务正在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
如何让老人“吃得好”?传统的“大锅饭”显然不能满足老人的个性化就餐需求。在做好“荤素搭配、主辅结合”的套餐之外,大栅栏街道延寿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尝试推出定制私房菜。
为了摸清老人的饮食习惯和口味偏好,站长邓育带着工作人员开展了大量调研工作,累计收集问卷240余份。尽管老人们提出的新菜品很多都属于“超纲题”,但大厨还是尽力尝试。在多方共同努力下,老北京风味的肉饼、炸酱面,湖南风味的米线、萝卜干炒腊肉,东北风味的小鸡炖蘑菇、白肉炖酸菜以及山西风味的刀削面等陆续出现在菜单上。
丰富多样的定制菜给老人提供了更多选择,也让老人尝到久违的家乡味。与此同时,老人和大厨在双向互动、反复磨合的过程中建立起深厚的情谊。在这里,老人既能“吃得饱”,又能“吃得好”。
吃什么?智能介入
▌实践地点
顺义区石园街道石园东区社区
▌分享人
颐福源老年餐厅负责人 刘金兰
“吃得好”不单单有味蕾上的满足,还有健康上的考虑。在顺义区石园东区社区,这家老年餐厅专门研发“为老餐饮智能管理系统”,提供科学的饮食建议。
团队利用两年时间深入石园街道的15个社区,对1784名70岁以上的老年人展开健康状况调查,并组织11名烹饪行业专家,对所有菜品的主料、配料、调料做定量分析,从烹调方法、口味、口感、营养成分等多个维度进行分类,形成菜品标准化数据库。
此外,还请来营养师、配餐师、慢病预防和控制专家,将与饮食有密切关系的慢性病数据和菜品标准化数据相结合,智能分析得出“能吃”“少吃”或“不能吃”的结论,分别用绿、黄和红色标出。老人点菜时,只用刷一下录入了个人身体健康信息的卡片,就能看到相应提示。
怎么吃?送餐上门
▌实践地点
朝阳区酒仙桥街道高家园社区
▌分享人
养老服务驿站站长 李井峰
相比于能到养老助餐点吃饭的老人来说,行动不便的老人往往面临更大的就餐难题。怎样才能让老人足不出户吃上热乎饭?
在朝阳区高家园社区养老服务驿站,腿脚不好、下楼困难的老人成了重点关注对象。每天,工作人员都要统计老人们的用餐需求。一到饭点,站长就会挨家挨户给老人送去可口的饭菜。
类似实践在北京屡见不鲜。在上地街道养老照料中心,备餐的工作人员会将老人的喜好和忌口做好备注、逐一打上标签;为了让老人尽早吃上饭,还安排三名机构的工作人员参与送餐,并专门外聘两名兼职送餐员。在大栅栏街道延寿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工作人员会骑着电动送餐车在辖区内错综复杂的胡同里穿行,将热腾腾的饭菜送到老人家里。
智库点评
前期摸底过程评估 确保覆盖重点人群
▌杜鹏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老年学研究所所长
评价养老助餐服务的好坏,并不是简单看就餐人数多少,而是要看是否覆盖到最需要保障的重点人群。
现在,一些养老助餐点的服务对象不限于老年人,这本身无可厚非。从运营角度来说,的确可以通过扩大服务人群来实现可持续发展,但一定不能背离政策的初衷。
养老助餐服务,还是要重点满足失能、失智、高龄等确实不具备做饭能力的老年人的助餐服务需求。
在开展养老助餐服务之前,应当先做摸底调查,知道这个区域有多少老年人,哪些老年人有助餐需求。掌握底数以后,才能明确服务对象,做到精准服务。
服务过程中要进行第三方评估,做好动态监测,看实际给多少老年人提供了服务,老年人对服务是否满意,还有哪些改进意见等,确保补贴政策落实到位。通过刷卡记录,也可以了解老年人的偏好,及时调整。
随着国家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发布,我国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进入全面推进的新阶段,养老助餐服务也要与时俱进,满足老年人的新需求。
政策脉络
2015年 《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
明确居家养老服务包括用餐服务
2019年 《2019年北京市养老服务工作要点》
合理布局老年餐桌,对老年餐桌实行统一备案
2020年 《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实施方案》
经各区民政部门备案的社会餐饮企业,视同社区养老服务驿站享受助餐服务流量补贴
2022年 《关于提升北京市养老助餐服务管理水平的实施意见》
全面实施基本养老服务对象就餐补贴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