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25 08:46
“家里的无障碍设施一应俱全,小区里还设立了温馨家园,可我想出一趟门太难了。”家住水云居小区的王先生十分苦恼。他身患残疾,近期又摔倒骨折,就医高度依赖轮椅出行,可楼道里5级狭窄的台阶令他望而却步。由于建筑设计原因,楼道无障碍改造难有进展,无奈之下,他把自家窗户改成了门,却因不合规范引起争议。老人出行问题是否有解?记者前往探访。
遭遇
老人窗改门引发争议
来到王先生家时,他正坐在轮椅上。“以前左腿稍好一些,还能拄着拐走一走,现在不行了,连上下床、上厕所也得老伴儿帮忙。”王先生今年71岁,3岁时身患小儿麻痹,因后遗症导致双下肢二级残疾,平时只能拄着双拐缓慢挪动。今年6月,他拄拐上楼时不小心摔倒,造成左腿膝关节粉碎性骨折。“我彻底站不起来了,想去哪儿都得靠轮椅。”
王先生家里的无障碍设施随处可见,卫生间马桶、淋浴和洗手台都安装了扶手。“多亏残联和街道帮忙,我家的无障碍改造做得特别好,可我现在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太好,时常要去医院。现在我在家活动很方便,可想出一趟门却很难。”
王先生家住一楼,但从家门口通往楼门外仍要下5级台阶。“老伴儿帮着我上下床已经很吃力了,我200斤重,几个小伙子抬着我上下楼都费劲。平时只有我们老两口在家,有急事根本出不去。”
为了方便出门就医,今年8月,王先生决定打开客厅阳台的窗户,改成一个能够进出轮椅的门。
王先生家的窗户为半落地式,记者前来探访时,这扇窗户下方的墙体已经被砸开,窗户中央变成一米多宽的门,推开门就是小区的公共绿地,从窗改门的位置到公共绿地,还有近1米的高度差。
老人告诉记者,按照他的设想,这1米的高度差可以搭一条简易坡道,不用别人帮忙,他就能自己从家里坐着轮椅到户外。
但很快,施工就被物业制止了。物业表示,王先生擅自窗改门遭到了邻居们的投诉,引起不小的争议,而且“开墙打洞”破坏居民楼的外立面,改变了原有规划,这种做法不合规,因此物业工作人员叫停了施工。
记者了解到,属地海淀区八里庄街道就此情况向区房屋管理局去函《关于移交违规改变外立面问题线索的函》,海淀区房管局复函表示,依据《住宅室内装饰装修管理办法》,未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擅自改变住宅外立面、在非承重外墙上开门、窗的,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城乡规划法及相关法规的规定处罚。
困境
楼梯又窄又陡导致改造难
“走楼道出不去,我实在没有别的办法了,我只是想出门。”王先生无奈地说,他已反映出行难题七八年,但由于小区楼体设计原因,楼道的无障碍改造始终难以开展,他这才想到对自家窗户进行改造。
王先生家单元门外是一条平缓的斜坡,单元门上张贴着“无障碍坡道”的提示牌,推开单元门,走到一楼住户家需要先上5级楼梯。楼梯两侧设置了坡道,坡道上方还安装了扶手。
“这个设计不太合理。”王先生说,小区建设之初就设计成了这种“两边是坡道、中间是台阶”的楼梯,看起来坡道、扶手等无障碍设施一应俱全,但由于坡道太陡,这样的设计反而让居民上下楼更加困难。
记者粗略测量,楼梯总宽1.27米,两侧坡道各0.37米,剩下中间台阶宽0.53米。“台阶与扶手之间隔着坡道,要走台阶,就很难够着扶手,要想扶扶手,就得走坡道,但坡道又陡又滑,反而容易摔倒。”
王先生说,两侧坡道陡,轮椅没法用,中间台阶窄,上下楼只能一人通行,对残疾人和老人来说,这样的设计加剧了上下楼的困难。“今年6月,我正是拄着拐上台阶时摔倒,才导致瘫痪在床的。”
后来王先生出门就医,老伴儿一人无法将轮椅安全推到台阶下,每次只能求助急救人员。“急救人员用担架抬着我,担架在中间,急救人员只能走两边坡道,根本站不稳,好几次险些把我掉下来。”
为了让王先生进出家门方便,街道残联联合区残联,尝试了各种办法。街道工作人员说,最初打算改造楼梯坡道,但楼梯与单元门之间的距离太短,不具备改造条件,后来又想过安装无障碍升降机,但楼道本身较窄,安装后再占用部分空间,其他居民正常上下楼就会受到影响。
2022年,工作人员又特意为王先生制作了铝合金翻板坡道,使用时放下来供轮椅通行,不用时翻上去,不占用楼梯空间。王先生十分高兴,以为出行问题终于有了着落,可刚开始施工,这一方案就再次搁浅。
物业表示,安装铝合金翻板坡道需要在墙上打孔,打孔位置恰好是邻居家厨房墙面,有各类水电管道,这让邻居十分担忧。即使能够安装,由于楼梯和单元门之间只有不到两米的距离,即便把坡道延伸至最长位置,坡度依然较陡,王先生仍然无法安全使用轮椅。
“小区里有专为残疾人打造的温馨家园,城市公共场所的无障碍设施也越来越齐全,可我却卡在了出门的第一步。”王先生说,由于楼体设计原因,街道及残联多次尝试无障碍改造都行不通,随着年纪越来越大,他出行就医的需求却越来越迫切。
帮问
老人出行怎么既安全又方便
记者了解到,今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中明确规定,对既有的不符合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标准的居住建筑、居住区、公共建筑、公共场所、交通运输设施、城乡道路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无障碍设施改造计划并组织实施……不具备无障碍设施改造条件的,责任人应当采取必要的替代性措施。
楼体设计原因导致小区多次无障碍改造无法推进,在这种情况下,残障人士的出行难题有解吗?
北京市规自委海淀分局工作人员表示,建筑需要按照规划许可使用,如需变更规划,需由建设单位进行申请,但目前小区已经入住,规划文件无法更改,且规划许可是针对建设单位的,并不针对住户个人,因此住户个人无法申请变更规划。
“小区入住后的内部管理问题主要由属地及物业负责,如果居民确有特殊需求,可以同物业、属地及区房管部门沟通。”
海淀区房管局工作人员建议,老人如果希望在窗外搭建坡道,可以通过街道进行协调,首先应通过鉴定机构对拆除墙体的安全性进行鉴定,相关鉴定机构可在住建部门官方网站查询,此外,还需与该楼邻居进行沟通,获得楼内邻居的同意。
八里庄街道相关部门表示,属地一直以来都在关注老人的出行问题,并积极向区里反映,但确因楼道空间狭小,没有改造坡道、安装升降梯的空间,而老人改造自家窗户不仅涉及“开墙打洞”,要想出门还要占用公共绿地,实施起来较为困难。
为解决老人出行就医的燃眉之急,社区和残联的工作人员已组成志愿者队伍,并给老人留下志愿者联系方式,若有出行需求,志愿者会上门服务,协助老人外出。
对此,王先生表示担忧:“抬着我下楼时,志愿者只能走又滑又陡的坡道,太不安全。希望相关各方能再想想办法,找到既安全又方便的出行方案。”相关各方是否能探索出既不影响邻居正常生活,又为老人出行提供便捷的可行方案?本端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