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联合国真发了脾气”,为何还是如此无奈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评论员 何若

2023-10-25 19:17 语音播报

锐评
进入
京报锐评
看更多
+ 订阅

巴以冲突引发的人道主义悲剧及众多次生灾害持续蔓延。

各方虽在大声疾呼遏制人道灾难再恶化,但国际社会仍未形成能够有效推动停火的力量。

即便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痛心疾首大呼“各位阁下,即使是战争,也有规则”,CNN称之为“联合国真发了脾气”,仍无济于事。

甚至于,他还因一句“哈马斯的袭击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巴勒斯坦人民已经遭受了56年令人窒息的占领”,招致以色列方面强烈抨击,“要求古特雷斯辞职,除非他立即道歉”。

(一)

巴以冲突有其复杂的历史经纬,其间的是非曲直难以三言两语说清,但恰如古特雷斯所言,“即使是战争冲突也有规则”,一切伤害平民的行为,任何违反国际法的做法,都应受到谴责。

毕竟,人不同于动物,人类战争不同于暗黑丛林的野蛮发泄,要受到理性的约束。这个“理性”,就是指哪怕在残酷、暴力的战争中也要坚守人类的底线、人性的良知,其中,最能体现人类文明和人性温情的莫过于对战争受难者(那些没有参与战争或已退出战争的人员)的人道保护。

这种人道与公义,有明确的国际法支撑。

1949年,日内瓦四公约问世,分别对陆战中的伤者病者、海战中的伤者病者遇船难者、战俘以及战争中的平民,规定了较为充分的保护。尤其值得提及的是,日内瓦四公约是真正意义上的普遍性国际公约。当前,世界上所有国家都是它的缔约方。

1977年国际社会又制定了两个附加议定书,不仅充实和发展了保护国际性武装冲突受难者的规定,还对非国际性武装冲突受难者进行了法律保护。至此,国际人道主义法以及相关原则形成并趋于完善。

但从眼下这场战争来看,这些规则却正被残忍践踏——冲突造成大量平民伤亡,其中包括大量儿童。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当地时间10月24日表示,自本轮巴以冲突发生以来,加沙地带已有2360名儿童死亡,另有5364名儿童受伤。相当于每天有超过400名儿童死伤。另据报道,有30多名以色列儿童在本轮冲突中死亡。有外媒还称,加沙地区医院面临停电危机,“医院有可能成为‘万人坑’”。

面对“人间炼狱”的惨痛现状,巴西外长维埃拉感叹,“即使在疯狂的战争中也需要有最低限度的人性”。

(二)

“这场毁灭性战争的每一个小时都是对国际人道主义法原则的嘲弄”。

文明世界发展到今天,国际法在前,人道主义观念也深入人心,何以会出现如此惨烈的人道主义灾难?

有人是被仇恨与战争彻底夺走了理性,哪管什么国际规则;有人则是在理性算计战争,对国际规则“合则用不合则弃”。

自本轮巴以冲突以来,联合国安理会已经就关于巴以局势人道主义的决议草案进行两次投票,但均未通过。第一次,美、英、法、日投反对票;第二次,美国更是“一票否决”,而其自己的新提案竟根本不提停火一事。种种行为可谓一次次在为不遵守国际人道法的行为“开绿灯”。

事实说明,一些人时时刻刻把国际规则、人道主义挂在嘴边,实则冷血至极。“在前所未有的杀戮时刻”,安理会的人道主义决议就是通不过——这是战争之外,对国际规则的“二次践踏”。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经感叹,在每一个时代,政治家们都尝试着寻求和平,然而“和平总是地区性秩序,从未能建立在全球的基础上”。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大抵在于政治算计无休无止、霸权逻辑大行其道。

(三)

二战后的70多年来,国际社会公认,世界只有一个体系,就是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只有一个秩序,就是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只有一套规则,就是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可战争却以极端惨烈极端现实的方式,让世人看到了霸权对国际规则的任意践踏,以及会带来怎样的沉重后果。

就看近些年,从在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等国发动战争,到在欧亚多国导演“颜色革命”,再到肆意对几十个国家实施非法单边制裁、“长臂管辖”,再到肆意“退群”“毁约”,美国视国际秩序为无物,给世界带来了极大的动荡和灾难。

无独有偶,在“老大哥”撑腰下,日本同样冒天下之大不韪,无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伦敦公约》以及《伦敦议定书》,执意向海洋排放核污染水,制造了一场无法挽回的国际海洋灾难。

(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尽管在效力上,国际法存在不尽人意之处,然而,在大多数热爱和平与发展的国家的努力下,国际法也在一步一步前进,不仅越来越多的破坏性、非正义行为被列为非法,遭到国际社会禁止,人们的认识和观念也发生着改变,倾向于正义的舆论越来越壮大。

世人的眼睛是雪亮的。埃及外长舒克里就忍不住说,美国的新提案,居然都不包括停火,他“真感到惊讶”。一些国家执意走在全世界的反面,肆意破坏国际规则,只会令自身形象和信用彻底破产,而反噬,最终也会到来。

“人类同歌唱崇高希望,赞美新世界的诞生。联合国家团结向前,义旗招展,为胜利自由新世界携手并肩……”这是《联合国歌》歌词,反映了摆脱残酷战争的人们对联合国及其所代表的国际新秩序的美好愿望。

今天,建设美好世界仍道阻且长,但无论如何,为了让悲剧少一些,为了让未来光明一些,人类也需要并肩跋涉、努力同行。


编辑:晁星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