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27 21:03
《铁路与中国转型》柯丽莎 著 金毅 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为现代性的一种象征,铁路自清末以来一直在中国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核心角色。
本书不是中国铁路的历史,而是一部透过铁路发展讲述的从晚清到21世纪早期的中国历史。本书意在探讨铁路作为一种带有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功能的机构,在整个20世纪是如何影响中国发展的,这种影响又达到了何种程度,反过来,中国的发展轨迹是如何在铁路身上留下印迹的?
中国最早引入铁路技术并展开实验性的建设,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最后十年,而那时候铁路在各个主要国家已是明日黄花。1895年,英格兰与威尔士已经拥有了23442公里(14651英里)开通的轨道。而在1895年之前,中国仅有500公里铁道投入运营,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末,中国的铁道里程才达到英国1895年的水平。
在历史学家看来,要在一个特定的国家语境里讲述铁路作为一项技术以及一种基础设施的故事,在方法论上可以使用不同的做法。中国幅员辽阔,存在着很大的区域与经济多样性,鉴于此,试图在一本书中记录中国铁路的机构演化及其社会经济影响,似乎是一项野心过大的任务。在大多数国家的历史中,铁路都被认为会受到经济、社会和文化现代化的影响,也是这诸种现代化的隐喻。因此,研究西方国家铁路的学术文献,大多数讨论的是铁路与技术创新、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以及现代民族国家兴起的关系。例如,对研究英国、美国、印度和日本等国历史的学者而言,在讨论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工业化与金融资本主义,以及从帝国统治或殖民统治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变之间的因果关系时,铁路都扮演着核心角色。相比之下,对铁路在中国历史上的角色就缺乏类似研究。
缺乏沿既有路径进行的历史研究有如下一些原因。一方面,中国没有经历过以资本主义市场为导向的工业革命或者经济体系,因此,要跳出那些被狭隘的资本主义历史所局限的路径,去寻求某种更广的路径;另一方面,19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系统在中国的起源是发生在半殖民条件下。我使用这一术语,意在表明当时中国需要与多个国家进行协商,这些国家都试图将自己特定的金融、技术、管理和语言要求强加在中国的铁路建设与管理过程之中。
作为一名商业史学者,我决定把中国铁路当成一种商业机构与行政管理单元来加以讨论。1911年以前,大多数铁路在财务上是由外国财团所控制,他们是从外国债券持有者与投资者的角度来评估这些中外铁路合资企业的商业表现。民国建立后,尽管国有化的过程使中国得以恢复对铁路的政治主权,但大多数财务合约都要求雇用外国工程师及其他专业人员,因此,中国铁路是以一种混合模式进行运作的,铁路是国有铁路管理机构的一部分,但其商业管理人员又是外国人。直到1949年之后,所有铁路都被整合进了由国家控制的社会主义经济之中。
到21世纪初,中国成为全球铁路网扩张的引领者。2016年,国务院通过了一项雄心勃勃的战略规划,规划中强调了中国铁路作为“经济生命线”的角色。中国政府明确提出的这项宏大的国家铁路总体发展规划,在历史上能找到前身。1921年,作为中华民国的奠基人,以及名义上被任命为全国铁路督办的孙中山,就在其《建国方略》中提出了民国经济重建的总体规划。孙中山主张引进国际资本进行铁路和其他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这一主张是围绕着在整个中国领土范围内对交通网络进行大规模延伸的计划而展开的,包括建设16万公里新铁路。孙中山的愿景在民国时期并未实现,但当今中国政府所提出的雄心勃勃的规划,在很大程度上与孙中山的愿景一致,即通过铁路的延伸,可以在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同时,推进国家统一与政治民生改善。这也可视为现代中国历史最重要的延续性之一。
本书试图创造一种综合性的叙事,同时也有特定论点,来讨论20世纪中国铁路系统及其机构框架演化的历史模式。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的研究加入了许多新的档案材料,这些材料是由在这个国家的不同地区运营的铁路公司记录下来的。我用了2005年一整年还有其他一些较短的时段,到访过济南、天津、北京、广州、上海、南京和香港,在各地搜集年度报告、职工记录、管理规章、通信及其他文件。我还前往铁路大院、车站和铁路枢纽的博物馆进行田野调查,并对年轻时曾在不同铁路上工作过的铁路工人及工程师进行访谈,他们工作的时间跨度从日本侵华时期开始,经过内战阶段,一直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他们的口述证据对于填补不存在或者无法获取的一手书面材料有极大助益。
本项研究还加入了其他一些信息源,包括1949年之前及之后在中国流通的西方报纸,工程师、商人和军官们的日记,全国经济调查,收藏在伦敦国家档案馆的英国外交部的记录和通信,旅行文学,旅行指南以及广告材料。我还就民国时期一直出版到1936年的国有铁路统计年鉴中有关货物及旅客运输的数据进行了梳理。收藏在哈佛商学院贝克图书馆历史馆藏中的德国工程与外交文件,据我所知是首次被使用,它们提供了与津浦铁路建设和管理直接相关的重要原始档案资料。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使用其技术知识以及有着职业化管理的熟练劳动力,建造一个跨越亚欧的大型经济体,能够沿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将贸易联盟联系在一起。这个大胆的计划有赖于中国铁路取得的成就:连接核心区域、强化区域市场整合、将现代铁道网与其他的各种水陆交通模式连接在一起。
(作者为汉学家,美国圣母大学历史系教授、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