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动物在哪里?来领创少年大讲堂,揭开麋鹿神秘面纱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3-10-29 18:19 语音播报

城事

麋鹿为什么被称为“四不像”?它们身上有哪些神奇之处?从本土繁盛到灭绝,再到重新引进到成功野放,它们经历了哪些惊心动魄的瞬间?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

10月28日,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出品的“领创少年大讲堂”第9期《神奇动物在哪里?一起探寻麋鹿之旅》与小朋友们如约见面!为帮助小朋友们切身体会麋鹿这一神秘动物的魅力,本期“领创少年大讲堂”特别来到了“湿地精灵”栖息地——北京麋鹿苑,并邀请麋鹿苑副研究馆员、科普部副部长陈星,带大家深入了解麋鹿真实的生活环境,探寻麋鹿种群的百年传奇。

“小朋友们,你们有谁知道麋鹿有什么特点呢?”本次大讲堂的第一部分,陈星老师首先就带领小朋友们走进麋鹿苑博物馆,对鹿的种类与分布、鹿的起源与进化、鹿的形态与行为等内容依次进行了生动形象的解说,每介绍到一个板块,陈星老师都会通过提问调动起小朋友们的积极性,科普过程干货满满又不失趣味。

经过了陈星老师的一番讲解,孩子们很快燃起了对于鹿的热情,在到达麋鹿苑博物馆的互动区后,争相站在鹿角合影区进行拍照留念。“孩子们,可以来摸摸真正的鹿角是什么感觉。”听到陈星老师的呼喊,小朋友们又飞快围在摆放的鹿角旁,这难得的接触机会,每位小朋友都不想错过。

活动科普阶段的最后,陈星老师重点介绍了本次活动的主角——麋鹿。麋鹿因为脸像马而不是马,尾像驴而不是驴,蹄像牛而不是牛,角像鹿而不是鹿,所以又被人们称为“四不像”。对此,陈星老师解释到,“四不像”的说法实际上是人们对于麋鹿的简单化认识。随后,陈星老师站在标本前对麋鹿的生活习性、生理特征等进行了详细说明,“看麋鹿的尾巴,为什么这么长?因为它是湿地动物,为了适应环境,驱赶河边的蚊虫,它们的尾巴除了长,还会特别快速地摆动!”

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麋鹿的背后还有一段十分曲折的历史。陈星老师介绍,麋鹿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在其他国家没有分布,早在商周时期便已经十分繁盛,然而随着气候的影响、人类的猎杀,直到清朝初年,麋鹿在野外已经达到了绝迹的程度,之后又因自然灾害、战乱等因素的影响,到20世纪初,麋鹿在中国本土灭绝。直到1985年,我国与英国达成协议,重新引进麋鹿并进行繁育。至此,二十多头麋鹿终于重返了它们曾经的家园——南海子。

秋季,正值南海子的最美时节。活动尾声,小朋友们搭乘园区内的观光车,前往麋鹿保护区亲眼见证这一美丽生灵。沿途中,金黄色的落叶平铺在石子路上闪闪发光,孔雀、河麂等小动物时而闪现。“快看!是麋鹿!真的好多!”当看到活生生的麋鹿群就在眼前,小朋友们都忍不住欢呼了起来。

“领创少年大讲堂”是北京日报社专门为6-15岁青少年打造的科技讲堂,目前已举办9期线下活动。关注视频号“北京深读空间”,可查看讲堂精彩片段。接下来,大讲堂将持续推出更多优质活动,助力孩子们的科学梦。

@家长们,如果您的孩子也是小小“科学迷”,可持续关注北京日报社领创少年大讲堂,后续更多的主题活动将在“北京深读”公众号陆续发布。

领创少年

编辑:谢永利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