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影偶有望开发大市场,北京国际影偶论坛中外专家建言影偶艺术发展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李洋

2023-11-01 23:24 语音播报

文娱

影偶艺术不仅适合孩子,也能满足大人的观演需求;一座拥有5万人口的城市可以因为影偶艺术节而成为欧洲名城;手偶与京味儿童剧的结合,效果很不错……10月31日,2023“影偶大家谈”北京国际影偶论坛在市文联艺术工坊举办。中外影偶界、戏剧界、评论界以及剧场、演出机构等领域的代表,共同探讨小影偶获得大发展的可能性。

论坛由北京市文联、通州区委区政府联合主办,以“影偶艺术与城市文化建设”为议题,发掘影偶艺术与城市文化建设之间的紧密联系,为构建木偶友好型城市,助推影偶艺术深度连接城市生活、融入城市发展寻找途径。

国际木偶友好城市协会主席、法国沙勒维尔市前市长克劳丁·勒杜介绍了沙勒维尔因举办了影偶艺术节而一跃成为欧洲文化名城的经验。她认为举办影偶节对城市有两大益处。“其一是文化方面,影偶节让城市居民有机会接触到木偶剧,也接触到木偶文化、木偶艺术实践,这有助于人的成长和发展。”她说,每到举办影偶节时,沙勒维尔这座5万人口的城市就会聚集来17万人,变成一个非常国际化的城市,因为近半数剧团来自国外,这是非常好的向世界开放的方式。“其二,影偶节是撬动经济发展的杠杆,而且投资的回报立竿见影。”她介绍,沙勒维尔的影偶节每投资1欧元就会收获3-4欧元。酒店、餐馆、酒吧、农产品销售商、物流公司等都在受益。而这些数据和建议让准备长期落地举办影偶艺术周的通州区相关负责人感到非常振奋。

至于在中国、在北京,影偶艺术是否能吸引足够多的观众聚集,演艺界人士纷纷谈了自己的看法。北京演艺集团副总经理董宁认为,此前人们都低估了影偶艺术。“影偶为何在国际上是个潮流,因为它是综合艺术的传达。它从雕塑美学、形式、玩法上都有非常多的可延展空间。”董宁说,舞台上下,观众与偶的对话其实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在舞台上,不管是虚拟现实的切入,还是机器人之间相互对话,都是戏剧对人物情感提炼的一种语言,而不仅仅是一种表演方式。如果加大这种创造方式的提炼,也许能吸引更多人融入到这门艺术里。”董宁以北京儿艺的京味题材丫丫三部曲为例,说明手偶角色与表演者之间的互动正在逐渐成熟。“用好了这种方式,一定能更多提高影偶艺术在整个戏剧艺术中的重要性。”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常务理事傅维伯也赞同这种认知。他参与的一部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和澳大利亚墨尔本艺术中心合作的音乐剧《蝴蝶》,就让一个木偶在剧中起到了灵魂性的作用。近些年,中国戏剧界已经有越来越多人在创作中尝试以偶代替真人,来完成一个或多个角色的塑造。中央戏剧学院偶剧系教授胡万峰说,现在大家看到“铺天盖地”出现了那么多有偶参与的戏剧,是因为有专业人才做后盾。“现在中央戏剧学院偶剧系有一个毕业班,两个在校班,每届大概五六十个学生,我们有很多潜在的偶剧人才。”他说,这些科班出身的偶戏从业者,已渗透到各个与戏剧有关的专业当中,为戏剧界带来了改变。

大部分与会的戏剧界人士很看好影偶的未来发展,认为它具备把形象立成品牌的基础。如果在影偶艺术的创作上采用大品牌化思路,则比较容易挖掘市场潜能。也许不久的将来,小小的影偶就可以开发出大大的市场。


编辑:金力维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