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空气质量已恢复到二级良,本轮污染区域传输达七成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骆倩雯

2023-11-02 20:43 语音播报

热点

截至2日19时,北京空气质量已经恢复到了二级良好水平,意味着本轮区域污染过程趋于结束。

大气污染来源与控制重点实验室复盘了本次区域污染全过程:10月27日以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在静稳高湿等不利扩散条件下,区域污染物浓度明显抬升。受污染积累及区域传输影响,北京市空气污染水平逐步上升,27日1级优,28日2级良,29日4级中度污染,30日至31日在高压扰动及减排措施作用下改善至3级轻度污染,1日再次转差至4级中度污染,2日东部高压扰动后西北高压作用,扩散条件逐步转好,入夜污染过程结束。

京津冀鲁豫五省形成区域性污染带

大气污染来源与控制重点实验室分析表示,从区域演变来看:

27日,区域污染就开始形成,主要位于河南南部;

28日,在西南风作用下,污染物沿太行山由南向北快速传输,最终堆积在燕山山前,形成覆盖京津冀鲁豫五省的区域性污染带;

29日,在南风持续作用下,高浓度污染物继续向山前堆积,南部污染缓解,北部污染加重,区域污染高值中心位于邢台、衡水和保定,达到重污染级别(其中,小时浓度峰值达214微克/立方米,出现在07时河南周口);

30日,高压扰动,污染物在弱北风作用下整体南移,北部污染略有缓解,中部污染达到最重,沧州-衡水-石家庄以南纷纷陷入重污染(浓度峰值一度达到241微克/立方米,出现在10时河北邯郸);

31日至1日,区域污染基本维持,但重污染带有所北抬和缩小,主要分布在邢台-保定一线及沧州;

2日,上午东部高压扰动,下午西北高压南下,扩散条件改善,区域污染自北向南逐步解除。

此次区域污染究竟是如何形成的?记者了解到,背后的成因大概有三方面:

一是受厄尔尼诺偏暖气候背景影响,10月华北冷空气活动弱,温度明显偏高,大气扩散条件总体处于不利形势;

二是过程期间,持续低压、高湿度、强逆温,造成区域污染积累迅速,形成中重度水平的区域性污染,且由于冷空气活动弱导致区域污染物滞留难以消散;

三是近期区域主导风场以偏南偏东风为主,造成区域污染物向山前区域汇聚,快速推升北京市空气污染水平。

北京本轮污染区域传输贡献达七成

记者了解到,在本轮污染中,区域传输对北京的污染贡献率达到七成。

27日至29日北京PM2.5浓度分别为27、65、134微克/立方米,对应级别分别为1级优、2级良、4级中度污染,其中,受区域传输影响,28日至29日PM2.5级别出现跃升,从2级良直接上升到4级中度污染;30日至31日高压扰动叠加减排措施,浓度下降至108和85微克/立方米,2天均为3级轻度污染;1日,受区域高浓度污染传输回流影响,导致日均浓度反弹至129微克/立方米,4级中度污染;2日入夜,PM2.5浓度下降,污染过程结束。本次污染过程,北京市PM2.5峰值浓度为188微克/立方米。

根据模型结果,本次污染过程期间,北京市本地贡献约占23%,区域传输贡献达77%。对北京市传输影响最大的城市是唐山市、天津市和廊坊市,分别贡献12%、9%和7%。从传输路径来看,东南通道的输送贡献为33%,西南通道的输送贡献为16%。

区域联防联控助力“削峰降速”

针对本次区域性的污染过程,周边共20个城市启动橙色预警,包括天津市,河北省的保定、廊坊、唐山等12个城市,山西省的运城市和临汾市,以及河南省的安阳、鹤壁等5个城市。北京市也于10月30日12时启动了空气重污染橙色预警,这也是自北京市10月25日发布最新《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2023年修订)》以来,首次发布橙色预警。

在预警启动期间,各省市积极落实措施要求、减少污染排放。从前期预报的浓度水平和最终实际的浓度水平来看,预警启动以来,30日和31日北京市空气质量保持轻度污染水平,较预报浓度降低了一个级别,“削峰降速”效果明显。


编辑:王海萍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