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国家安全学系
中国人民大学微信公众号

2023-11-03 20:24

城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安全问题,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创造性地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对国家安全作出战略擘画和全面部署。为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健全国家安全体系,构筑国家安全人才基础,夯实国家安全能力建设,2020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置“交叉学科”门类下“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代码1402),为全面加强国家安全学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奠定制度基础。

中国人民大学是首批15家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建设单位,是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以来,中国人民大学始终高度重视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2019年,中国人民大学成为教育部确定的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13家试点单位之一,依托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学科开展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学科门类齐全,是国内最具优势的政治学学科阵地之一,同时拥有二级学科世界经济。良好的学科结构促进了国家安全学在学院层次的交叉融合。

2020年12月,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设置后,学校于次年设立国家安全交叉学科平台,国际关系学院作为主责单位,同时协调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经济学院、信息学院、统计与大数据研究院等研究力量参与建设,推动国家安全学在人文社会学科内部以及同理工类学科的交叉融合,在国家安全思想与理论、国家安全战略、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海外利益安全等学科领域产生重要学术影响。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

总体国家安全观

积极响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走出一条建设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中国人民大学决定

在国际关系学院下设立

国家安全学系

推进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

和人才培养工作

国家安全学系主要培养国家安全思想与理论、国家安全战略、国家安全治理等方向的博士研究生,以及国家安全战略与政策、国家安全管理与保障等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在人才培养上以政治学为基础,推动与公共管理、法学、经济学等学科的跨学科培养,探索与网络安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文理交叉。

国家安全学系承担学校国家安全学教学研究与学科建设,实行学科带头人负责制,现有师资力量主要来自国际关系学院相关系所。此外,学校相关院系的师资也共同参与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安全学学科将立足于服务国家战略,着力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一流学科。

成立大会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研讨会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家安全学系成立大会举办。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国防大学、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陕西师范大学、外交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防科技大学、山东大学、华侨大学、郑州大学、新疆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近50位专家学者发言并参与讨论。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林尚立致辞

林尚立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自主创造的重要知识概念与理论维度,充分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战略文化与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对世界的贡献。

林尚立指出,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要立足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拓展学术研究领域、培养新型人才的定位,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国家发展与世界秩序作出贡献;强调多学科融合发展,以国家安全为方向促进研究融合,逐步建构起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加强人才培育,培养更多具有家国情怀和理论基础的现实急需的国家安全人才。希望与兄弟院校共同协作,将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安全学建设成具有国际影响的一流学科。

王帆发言

外交学院院长王帆指出,新形势下,国家安全领域交叉重叠,形势多变、发展迅速,要从服务国家、为安全格局内外联动提供支撑的角度出发,探索构建特色性、应用性、实用性于一体的国家安全学自主知识体系,与兄弟院校协同合作,突出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导向,共同打造国家安全学学科。

傅小强发言

总体国家安全观研究中心副秘书长、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傅小强表示,国家安全学是具有全局性、规划性的学科,应当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理论指导,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新安全格局服务。他介绍了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的特色,表示愿同人民大学国家安全学系合作,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

幸明军发言

国际关系学院党委书记幸明军回顾了国际关系学院的历史及在培养国家安全人才方面的举措,提出建设国家安全学,应当把握学科建设的政治性,培养对党忠诚、服务国家的复合型人才;应当把握学科建设的全局性,各院校分工合作,协同推进国家安全各领域的研究;应当把握学科建设的系统性,搭建与国家安全体系相匹配、能提升国家现代化治理能力的学科格局;应当把握学科建设的时代性,坚持守正创新。

唐永胜发言

国务院国家安全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唐永胜少将强调,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应以立足高远、优先急需、逐步推进、固本强基为原则,逐步构建起高实精深的学科特色理论体系。应当做专基础理论,结合党和国家维护国家安全的光辉历程对国家安全基础理论进行归纳、梳理和总结;应当做强应用理论,围绕国家安全现实需求,在具体领域提供解决路径;应当探索前沿理论,积极探索挖掘,解决新问题新困境;应当做深决策咨询,加强将理论综合应用的能力。

黄大慧发言

国务院国家安全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安全交叉学科平台首席专家黄大慧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在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方面的情况,他指出,国家安全学是时代的产物,发展国家安全学是国家安全战略需要。现阶段,党中央强调发展和安全并重,国家安全学等安全类学科应运而生,迎来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因此,我们必须站在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战略高度认识和推进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安全学学科发展应当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

杨光斌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杨光斌主持。

会议第一节讨论

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国家安全学系主任于铁军,中国人民大学统计与大数据研究院院长朱利平,外交学院教授、《外交评论》执行主编陈志瑞,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樊吉社,华侨大学副校长林宏宇,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张骥,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处处长李文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生部主任张建,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韩隽,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安全与应急管理学院副院长刘凯发言,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李晨主持。

会议第二节讨论

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战略教研室主任、《国家安全论坛》主编刘庆,陕西师范大学国家安全学院院长张亚泽,西南政法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党委书记胡尔贵,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余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副院长李丽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祁昊天,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际组织学院副院长崔守军发言,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家安全学系主任、新民书院副院长左希迎主持。

会议第三节讨论

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宋德星,西北政法大学国家安全学院院长舒洪水,吉林大学国家发展与安全研究院副院长郭锐,国际关系学院科研管理处负责人刘中伟,外交学院国家安全学院副研究员吴琳发言,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家安全学系副主任金晓文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李晨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他认为国家安全学应立足有政治和战略性质的交叉学科定位,思考交叉学科理论建设和一般学科理论建设的区别,加强基础研究,实现不同层次的分工和交叉,加强交流合作。

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在国家安全学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上进行多种有特色、针对性强的探索,并取得进展。一是连续两年举办针对博士生和青年研究人员的暑期国家安全学和国家安全战略讲习班,围绕国家安全的分析框架和重点案例,荟萃名师大家,传授和交流并重。二是设立兵棋项目,以兵棋推演培养本硕博各层次学生的战略思维,熟悉国家安全战略的规划和操作的基本流程,受到国内战略研究界的关注和认可。三是举办以交叉学科为导向,打通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宏观分析与中层评估的国家安全论坛,以及传统安全、国土安全、经济安全和海外利益安全相关的多场小型研讨会,使国家安全学科建设不断聚焦,研究水平不断提升,学术交流不断深入。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始终牢记政治嘱托、锚定“独树一帜”,着力打造“一体两翼、三轮驱动”的学科发展格局,积极推动政治学、国家安全学和区域国别学三个一级学科协同发展,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贡献力量。

政治学学科以历史政治学和世界政治学为突破口,已成为中国政治学学科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在学界引发了热烈反响,也取得了众多的教学科研成果。2021年,学院创办国内第一个历史学-政治学实验班,原国务委员戴秉国等出席开班仪式;举办历史政治学讲习班、历史政治学年会、历史政治学工作坊等标志性学术活动,邓恩、米格代尔、阎步克、赵鼎新、朱云汉等海内外人文社会科学专家学者参加。世界政治学以建构“中国气派的国际关系理论”为目标,组建学术团队,即将推出系列教材。

在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上,由国际关系学院牵头,依托苏州校区、外国语学院等相关院系的学科资源,中国人民大学于2023年6月成立区域国别研究院,整体推进区域国别学新兴交叉一级学科的发展。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工作重点围绕区域国别学理论与方法、欧洲研究、欧亚研究、亚太研究、法国与法语国家研究以及全球政治与经济研究等领域展开,构建具有“人大风格、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中国区域国别学自主知识体系。


编辑:李拓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