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06 11:09
金秋的北京,少儿戏剧场依旧锣鼓声声,北戏的师生们正在抓紧一切时间,为即将进行的演出作最后的准备。近期,长安大戏院正在上演“艺路繁花——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艺术传承教学成果展演暨中华美德主题教育实践活动10周年展演”剧目,北戏师生为观众带来了涵盖京剧、评剧、曲艺、舞蹈、音乐、话剧等艺术门类的14台大戏。其中,一出由学院为学生量身定制的剧目——少儿京剧《少年马连良》格外引人注目。该剧目以“孩子演孩子”的方式,演绎了北戏第二任老校长、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的少年成长故事。该剧迄今已演出11年,在致敬老校长马连良先生的同时,更见证着学校历代“少马人”的成长,如今第一批“少马”主演都已成为了北京京剧院和国家京剧院的青年力量。
此次,第七任小马连良的主演是今年刚入校的新生、年仅11岁的郭小雷。郭小雷表示,马连良先生的故事给了他很大的鼓舞。这次参与展演让他体会到了每一个在舞台上闪亮的瞬间,背后都默默蕴藏着无数次的练习和辛苦汗水。让他对“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体会得更深刻了。
评剧《秦香莲》
《说唱北京 艺传北戏》曲艺节目
育人之路星光熠熠 丰厚育人土壤底蕴
郭小雷只是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简称:北戏)建校以来众多学子的代表。建校以来,北戏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为我国戏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
北京曲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第十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获得者许娣,是1975年入校学习北京曲剧的。回忆曾经在北戏学习生活的往事,许娣表示:“看到学弟学妹们的排演,每个瞬间我觉得都非常熟悉,每幅画面仿佛就是我学艺时的场景。宿舍里的学弟学妹们练功练唱学习文化,一个个的生活片段历历在目。”多年来,她曾在北京曲剧舞台上出演《小白菜》《四世同堂》《少年天子》《龙须沟》等经典剧目,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经典角色。
退休以后,许娣参与了诸多影视剧的创作,其自然纯熟的演技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并获得了第二十四届白玉兰奖。谈及自己在影视剧中被广大观众认可,许娣认为与自己的戏曲基础分不开,“这些成绩都是与我最初在北京戏校曲艺班的学习、启蒙教育分不开的,感恩戏曲艺术对我塑造各种角色打下的坚实基础。”
1952年,由梅兰芳先生等京剧前辈创建的北戏,学校历任校长星光熠熠,著名表演艺术家、教育家郝寿臣、马连良、孙毓敏等人都曾任学校校长。
学院在71年的育才过程中,众多优秀毕业生在京剧、昆曲、评剧、曲剧、话剧等领域成就突出,其中23人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涌现了如京剧艺术家张学津、李崇善、李玉芙、孙毓敏、李文敏、燕守平、叶金援、阎桂祥、赵葆秀、谭孝增,评剧表演艺术家谷文月,曲剧表演艺术家张绍荣、孙宁,曲艺名家种玉杰、李伟建等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的著名艺术家。
除了为我国戏曲事业培养出大量优秀人才,北戏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还科学创立了“教学、演出、创研、服务、传承”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将艺术职业教育与社会文化发展紧密结合。
话剧《鼎天鬲地》
舞蹈《沙海绿洲》
教学演出创研结合 丰富学子舞台经验
戏曲人才的培养是有一定的周期和特殊规律的。郭小雷说,“戏校的学习更加严格、要求更高。我们在接受专业、系统学习的同时,有很多前辈和老师的榜样在前,通过口传心授,反复打磨,我对把握好角色的人物性格、心理特点有了更深的体会,很幸运我得到了演出小马连良的机会,这样的机会帮助我成为真正的演员。”
“百教不如一练,百练不如一演。戏曲演出中正确的唱腔方法、身段的协调性,尤其是如何将情感注入到表演中需要反复的实践,这不是在课堂上简单的理论学习就能够掌握的,要想做到眼神都是戏,神情都是艺术以及我们经常提到的舞台感觉,还是需要到舞台上练一练、演一演才会有的。”北戏青年教师王文端表示。
本次展演,北戏的历届校友共同参与,师生同台,一代代携手,更是体现了京剧艺术的传承。北戏京剧系副主任、国家一级演奏员、鼓师胡小培说:“作为一名学校的教师、鼓师,在配合学生演出实践的时候,由于他们的舞台经验不足,需要更多的心思去关注、配合他们,才能呈现更好的舞台艺术效果。跟学生在一起演出会比较累,但是看到他们的成长,感觉一切都是值得的。”据悉,在本次展演的京剧《四郎探母》中有胡小培的三个学生司鼓,胡小培坦言,“当看到他们在舞台上付出体力、脑力、心力,把这出戏较好地完成下来时,我觉得对他们的专业水准来说,又上了一个台阶。”
戏曲是实践的艺术、舞台的艺术,舞台实践是戏曲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以《少年马连良》为例,该剧为了再现京剧科班生活,在戏中常有戏曲基本功训练的场景体现,吊嗓子、把子功、腿功等穿插于情节之中,这些技巧无不考验着学生们的学习成果。学生们在此剧的排演中,不仅得到了在功法与人物创造方面的全面实践经验,也深刻感悟了前辈“吾辈既务斯业,便当专心用功”的教诲。
整场由北戏京剧系学生演出的《四郎探母》从演员到乐队都由学生担任,这出戏共安排了五个杨四郎和四个铁镜公主,尽力为更多学生搭建舞台实践的平台。
舞蹈系学生马晓涵也是北戏注重实践教学的受益者。“这种舞台上的感觉并非仅靠课堂学习就能掌握。”马晓涵表示,课堂上只是完成了程式化、标准化的舞蹈动作的学习。但是,丰富的舞台实践不仅让她将之前学习的基础动作融会贯通,还让她通过舞蹈动作让每一位观众投入到剧中情境,进而与剧目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本次展演从装台到展演结束,历时二十余天,不仅前台光彩照人,后台也井井有条。北戏舞美系原野老师、舞美队荆玉山老师带着全体师生,从灯光音响装置到化装服装布景,平均1至2天一场,高频率切换进行着戏曲、音乐、舞蹈、话剧等不同艺术门类演出的舞美和后台准备工作,充分体现了“一棵菜”精神,甘作绿叶,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为演出打下了坚实基础,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舞台实践是艺术职业教育的显性特色。北戏不断强化舞台实践的设计、实施与检验,将日常实训与舞台实践、行业比赛展演与艺术实践品牌的创新构建相融合,以达到检验教学、提升师生实践能力、彰显学校艺术品格的目的。据悉,参加本次“艺路繁花”展演的演员共500余人,其中北戏师生约400人,占到演员总数约80%。从艺术角度讲,此次展演是一系列演出;如果从教育角度讲,完全可以看作是北戏切切实实地开展的一次面向观众公开的、大型的教学实践课。
少儿京剧《少年马连良》郭小雷(11岁)饰小马连良
舞美师生工作照
名师带徒传承经典 守正创新开拓进取
长期以来,戏曲教学采取的是师徒传承的方式,遇到优秀的老师是学生最大的幸运。师生通过对戏曲中的一招一式,人物的每句念白唱词,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的精细打磨,细心揣摩,才能将丰富的戏曲人物立于舞台之上,让戏曲拥有打动人的表现力。因此,北戏与优秀戏曲表演艺术家共同建立了京剧孙毓敏、李玉芙、李文敏、杨少春、燕守平,评剧张德福6个大师工作室,从学生的身体条件、艺术特点出发,助力他们快速成长。
京剧《雏凤凌空》就是北戏李玉芙大师工作室的教学、传承剧目。该剧由北戏第一届毕业生、著名京剧梅派表演艺术家李玉芙先生首演于1961年。作为一部经典剧目,《雏凤凌空》有着跨越行当的表演与繁复的功法特色。李玉芙先生于2022年将这出戏毫无保留地传授与北戏师生,并亲自上阵为演员指导教学、把关排练,展现了“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对北戏的教学发展有着非凡的意义。此外,大师工作室还复排了京剧《白蛇传》、评剧《刘巧儿》《无双传》等剧目。
戏曲既要守正还要创新,才能适应时代,吸引观众。戏曲教学工作同样如此。为此,学校不仅坚持并加强实践教学,还在创研方面采取“老中青”三代梯队模式,实现“量体裁衣”安排师资,“因材施教”开发实用剧目。
开幕演出《我们的故事》之《定军山》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 学以致用服务社会
学院高度重视与社会、行业、剧院团的合作,并利用首都的文化资源优势,开门办学,与行业开展广泛合作。近年来,与北京京剧院、中国歌剧舞剧院、北京天桥盛世投资集团、锋尚文化集团、北京市海外文化交流中心、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北京文化馆、北京市西城区文化馆、璀璨聚星文化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签订合作协议,资源共享合作育人。
2023年9月,北戏与北京京剧院共同确立了“优秀戏曲人才培养”合作项目。该合作项目内容为:由北京京剧院选派专家对学院在读戏曲表演、舞台技术等专业的高职和中专学生进行特色课程教学、排练及彩排指导,对学院的重要演出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并为学院的优秀学生提供在北京京剧院实习实训及参演机会。
此次展演中,北戏复排的《芦荡火种》也得到了北京京剧院演员的助演。剧中,扮演阿庆嫂的北戏副院长许翠认为,校企合作的最大优势是通过剧目的排演邀请到很多名家与在校师生同台共演一出戏,如此不仅可以让学生从舞台实践的角度更好地学习、领悟并掌握京剧艺术在实践中的表演技巧和表演,还可以让教师回归舞台,使其通过舞台的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此外,京剧《齐天大圣》、评剧《秦香莲》也是北戏近年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优秀作品。其中,与北京京剧院联袂推出的《齐天大圣》,剧中的三位美猴王都是北戏毕业生,现在魏学雷、曹阳阳两位在北京京剧院工作,李丹则是北戏教师。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推进职业教育与行业产业深度融合的重要举措,可有效加强戏曲艺术传承发展及人才队伍建设。”在北戏院长秦艳看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是“产业”和“教育”两个领域,“演出单位”和“学校”两个单位的简单加法,而是实现了招生与收徒对应,教学与习艺相融,出师与就业同步,从教育培养端口改善戏曲人才供给侧结构。同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还可以实现双方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共同设置课程体系,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和实训项目,共同管理和考核,确保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能力要求的符合度,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相对接,形成校企一体、院团全程参与的人才培养协同育人新模式,彰显艺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优势。此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通过生产实际案例教学,推广“剧目驱动教学”“演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共建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诸多教学改革成果,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真正打通“课堂”与“舞台”的“最后一公里”,为学生实习、实践、就业创业开拓新路。
根往下扎,花向上开。对于北戏而言,不仅要把戏曲人才培养放在重要地位,如何利用戏曲这一载体向社会传播并弘扬戏曲文化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也是学院的重要工作之一。
北戏贯彻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加强戏曲艺术社会普及工作,主动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建设,并多次承担重大演出任务和活动,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文艺晚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演出和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演出等活动。
《绽放新时代》音乐会
扬帆起航再上新高 艺路繁花恒久弥新
北戏自1952年建校以来,历经71个春秋。如今,学院已从单一的戏曲专业发展到戏曲表演、戏曲音乐、音乐表演、舞蹈表演、曲艺表演、舞台艺术设计与制作、戏剧影视表演、国际标准舞等多个专业,从单一的戏曲学校发展到综合性的艺术院校,涵盖了对师生的双向要求,有效促进了艺术职业教育的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发展。
与此同时,学院在不断深化对戏曲人才成长规律的认识中,在加强和创新戏曲人才培养及培训工作中,以及在戏曲表演专业群建设中取得了不俗的育人成绩。2023年,北戏顺利通过北京市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验收,办学水平和专业实力再上新高。
“正是一代又一代北戏人的共同奔赴,才孕育出北戏‘崇德尚艺、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因此,通过北京市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项目验收,对北戏而言是动力也是压力,是机遇也是挑战。”对于北戏今后的发展,秦艳表示,北戏不仅要上台阶、展形象,还要建高原、攀高峰,要在做精做强优势专业的同时,继续根据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需要,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履行好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办学职能,并以通过北京市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项目验收为契机,以专业集群发展的优势立足高水平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为北京高质量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贡献北戏力量、彰显北戏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