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一口,提提神?校园流行的“鼻吸能量棒”有风险!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高健 通讯员 李玉宇

2023-11-07 20:01 语音播报

热点

“上学前吸一口,下课后吸一口”。近期,一种名为“鼻吸能量棒”的网红“神器”在校园中流行起来。这款“神器”主打通鼻防困、提神醒脑,并宣称是天然植物萃取,不会有上瘾问题,可重复使用……但这些宣传,可信吗?对此,海淀法院法官表示,“鼻吸能量棒”有很高的法律风险。

网上泛滥 实体店中不见踪影

“鼻吸能量棒”普遍造型像一个翻盖打火机,翻开有两个触头,可对之吸气。

记者走访了多家校园周边,发现实体文具店里均无此物销售。但是,在网上“鼻吸能量棒”显然已经成为爆款,售价从十几元到100多元不等,多家店铺销售数量已达10万+。

在多家商家的标注里,“鼻吸能量棒”的主要成分有薄荷脑、天然精油等,味道有薄荷、西瓜、红牛等多种气味可选。

在一家售价较高的店铺里,商家宣传“鼻吸能量棒”有八大好处:畅通呼吸、延迟尼古丁需求、稳定情绪、改善注意力、舒缓旅行中的不适、舒缓恶习不舒适、创造放松感觉、振奋身心。同时,在问答专区特意写明:产品由薄荷、尤加利、肉桂、肉豆蔻等萃取,配方都是天然草本植物;吸入不会有上瘾问题存在,因为是天然的,可以重复使用。但是,对于成年人与未成年人是否应区别适用,该店铺未作说明。

记者查阅了多家电商,发现只有数家商铺在“声明”中提及:儿童必须在成年人监护下使用!

法官意见:“鼻吸”动作有可能误导孩子走上吸毒路

目前,“鼻吸能量棒”产品质量是否合格暂无定论,一些消费者在购买后表示,经测评确实无毒无害,使用有效果;但也有人表示使用后“挺上头”“有刺鼻的香精味”。

“‘鼻吸能量棒’以鼻吸的方式达到提神的效果,对于青少年来说,‘鼻吸上瘾’这个动作,一定程度上就可能会降低他们对毒品的防范心理,使孩子更易陷入毒品陷阱。”法官提出,禁毒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禁毒不单在于打击毒品犯罪,还在于将毒品危害减到最低,确保社会和谐、家庭和睦。“鼻吸能量棒”潜在的误导风险不容小觑,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阶段,社会经验积累不多,好奇心强,辨别是非能力弱,对毒品缺乏系统认识。如果产品广告误导性过强,也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此外,也有医生提出,孩子的器官本身就处于成长期、发育期,相对脆弱,而鼻吸的方式可能会对孩子鼻腔黏膜带来损伤。一旦孩子上瘾,反复重复鼻吸这个动作,很可能导致鼻黏膜干燥、糜烂甚至出血。而且,重复利用鼻吸头本身也不卫生,容易滋生细菌。即使产品都为植物提取,也具有刺激性,长期吸入可能破坏嗅神经的敏感性,破坏鼻腔内微环境,甚至有不小的成瘾可能性。

法官建议: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

“商家宣称‘鼻吸能量棒’纯净无毒,可以提神醒脑,缓解压力,甚至可以治疗感冒和头痛,且没有尼古丁和焦油等有害物质,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但究竟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是否会刺激呼吸道和神经系统,成分是否完全无毒无害,还需要进一步检验。”法官指出,民法典规定,父母对未成年子女负有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家长应保护好未成年子女的身心健康,因此建议谨慎为孩子购买使用。

同时,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生产、销售用于未成年人的食品、药品、玩具、用具和游戏游艺设备、游乐设施等,应当符合国家或者行业标准,不得危害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当前,“萝卜刀”“鼻吸能量棒”等校园网红产品,一波接一波,甚至可以预见,为了赚孩子钱,今后还会出现更多的校园网红产品。

“孩子也许因一时兴起,为追求新鲜感‘入坑’,但他们的鉴别力有限,往往只看到产品宣传中光鲜的一面,看到身边的小伙伴都在玩,却无法及时意识到其中的风险。”因此,法官建议,家长、校方应准确识别隐患,提高警觉,防止不良商品侵害儿童;同时,相关部门也应主动作为,加强监管,为孩子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如果消费者购买到有毒有害商品,法官建议,可以根据产品质量法规定,就产品质量问题,向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查询;或者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及有关部门申诉。消费者还可以对因产品质量造成的损害向法院起诉。


编辑:王琼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