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是第24个记者节
祝记者朋友们节日快乐
《北京社区报》记者说:
记者是时代的记录者,也是永远的行路者。但这条路,不孤独,我们有许多同行者,有相互支撑的同事,互通有无的同行,更有给予温暖支持的采访对象。采访也是一种“双向奔赴”,在采访对象身上,我们感受诸多。尤其是在我们深入社区结识的“老朋友”身上,我们看到了岁月积累的坚韧智慧,看到了老当益壮的无限可能,看到了乐于奉献的人生价值,看到了生命延续的大爱大义……他们带给我们的,不仅有感动,更有一种精神与力量。
致敬我人生路上的明灯
《北京社区报》记者
刘妙妙
在14年的职业生涯里,我采访过很多优秀的老年人,他们睿智、坚强、乐观、热爱生活、有大爱也有大义……从他们身上,我学习到了太多人生的智慧。
2020年7月13日,白发苍苍的张守中面对党旗庄严地许下承诺的画面,我仍历历在目。那天,海淀区学院路街道林大社区第二党支部召开支部党员大会,103岁的预备党员张守中按期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我与老人的家人聊天得知,为了当天的转正仪式,老人没有吃早饭也坚持不喝水,因为他怕仪式中间自己要上厕所。这些细节深深地打动了我,当我看到老人热泪盈眶地说“做个光荣的共产党员,我余愿足矣”时,我也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年轻时的张守中曾是一名国民党老兵,19岁时一次机会让他给时任八路军总指挥的朱德开车,朱德的一句“司机同志”让他终生难忘,自此对中国共产党产生了钦佩与向往。从19岁到百岁,看着他80余年的愿望得以实现,我切身感受到信仰的魅力,也让我明白,梦想需要坚守。
今年7月,身患重病的王福新老人在离世前主动捐献遗体和眼角膜,我对老人的举动钦佩不已。老人去世前,我怀着崇敬之心对此进行采访,可就在采访中,老人的女儿告知我老人离世了。那一夜,写完稿件的我久久不能平静,王福新老人的乐观、善良、勇敢,让我深刻感受到生命的无私大爱。
还有向我倾诉失去独生子女痛苦的特殊困难老人;向我展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老年志愿者;赠我“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书法作品的鲐背老人……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岁月赠予他们的睿智、乐观和坚守,他们成为了我人生之路上的明灯,让我知道坚守的意义,披荆斩棘,义无反顾地去追寻。
平凡的他给我最深的感动
《北京社区报》记者
任晓宇
“齐大爷,加油!”几乎每个月采访西城区的志愿服务活动,我都能在学校护学、垃圾分类指导、公共文明引导等多个服务团队与志愿者齐汝钊不期而遇,而他也总会笑着和我打招呼:“每次遇到你,我特开心,能帮我们拍出最美的工作照。”因为老人一直风雨无阻的坚持“志愿服务4000小时目标”,我送了他一个雅号:“全天候”志愿者。
上周日,绵绵秋雨中,67岁的齐汝钊又在天坛公园志愿服务岗上进行文明引导工作。上午服务2个小时后,为了不耽误下午的工作,他自己买了份盒饭,吃完就在公园长廊里打个盹,又开始了下午的工作,一直忙到下午5点。我有点儿心疼他,劝他注意休息,可他却开心地张开五个手指,得意地说:“我今天又多了5个小时服务时长。”
“有时间就做志愿者”是齐大爷退休后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最长的一天连续服务过10个小时。截至今年11月6日,他的志愿服务时长已累计3688小时,其中近1300小时是在近8个月内完成的。今年,他被评为2022年首都学雷锋志愿服务“五个100”先进典型“首都最美志愿者”,登上北京榜样月榜,并获得五星志愿者称号。
齐汝钊总说,自己只是首都万千银发志愿者中的普通一员,但他的执着和坚持却深深打动了我。每次遇到他时,我都会拍下他热情服务的照片,祝福他早日实现志愿服务4000小时目标。
亦师亦友亦“家人”
《北京社区报》记者
任可馨
站岗指路,做迷路人的“指南针”;清洁卫生,美丽家园的守护者;“小老人”助“老老人”,志愿为老服务始终在路上……还记得2019年初见芦婉华阿姨时,我被充满正能量的她深深地感染,说话利落干脆、做事雷厉风行,谈起自己多年志愿服务体会,她用一句话总结:“志愿服务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服务他人,快乐自己。”
今年71岁的芦婉华,带领她的团队——丰台区右安门窦珍志愿服务联合会走在志愿服务的前列,社区需要服务,志愿者即刻就位;老人需要帮助,助老志愿者随叫随到……四年多来,我有幸见证了芦阿姨和她团队的志愿服务之旅。同样曾在社区工作的芦阿姨也像老师一样,一点一点的给还是新记者的我普及社区工作的重点,提供相关线索,同时也在一次次志愿服务中展示她们乐观、向上的志愿服务风采。
生活中,芦阿姨就像家中长辈一样,时常关心惦记着我。一次下雨, 我采访完出门,芦阿姨怕我没带伞,追出门口将一把雨伞塞到我手里……那个微凉的雨天,我心里却很温暖。
与其说芦阿姨是一位采访对象,不如说是我亦师亦友的“家人”,她给了我工作上的支持与帮助,生活上的关心与爱护……
11月6日,我们再次因工作匆匆一见,临别时,阿姨给了我一个深情的拥抱,温暖且有力量。
在社区我有一群老朋友
《北京社区报》记者
付佳
近日采访时,受访人提到他们接触的第一个社区社会组织是昌平区蓝天嘉园社区便民服务队,当时我很惊喜,因为这是我的老朋友。
思绪一下被拉回到2018年,我刚刚接触蓝天嘉园社区便民服务队时,这支队伍叫作蓝天嘉园社区义务理发组,第一次采访他们的景象,我仍记忆犹新。那是2018年12月8日周六早上8点,当时室外温度大概零下七八度,蓝天嘉园社区的综合楼过道门前已经热闹了起来,这是一个临时理发室,当时的理发师就是蓝天嘉园社区义务理发组的成员,他们都是六七十岁的年纪,却每月双周的周六都会在社区开展义务理发,在社区中积极发挥着自身作用,服务和温暖着大家。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整个团队的氛围,所有人都很有精气神儿,无论是交流还是行动,随时都充满温暖、热情和满满的正能量。他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但我在他们身上看不到疲惫,反而更多的是乐在其中。后来,我们成为了朋友。平时,老朋友们经常会和我分享他们活动中的趣事,以及他们的书画作品。我也会带着孩子和他们一起参加志愿服务。随着队伍的发展,服务内容早已经不局限于理发,还有社区环境卫生维护等。
如今,这支队伍已步入正轨,成为在昌平登记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队伍里的人才也不少,还根据才能成立了太极拳和书法绘画两支文体队伍。转眼我和他们相识5年了,他们依然活跃在社区,坚持为民服务,我也奋斗在采访一线,坚守自己的初心。很高兴,我的记者路上,有这么一群老朋友。
编辑:佳祥 苏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