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蔬菜到乳品,进博会加速全球产业链合作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马婧 武亦彬

2023-11-10 15:02 语音播报

时事

第六届进博会上,开放与合作成为企业共同探讨的话题。随着外企加速“引进来”、中企加速“走出去”,国际化合作日益紧密,汇聚全球力量的高品质产品接连涌现,惠及全球消费者。

拜耳作物科学:蔬菜一体化项目落地平谷

可以在家里种植的小番茄、色彩鲜艳的诱人彩椒、纯白色会爆浆的甜玉米……本届进博会上,拜耳作物科学展区特色的农产品连日来吸引众多观众驻足。“口味如何”“在哪里能购买”成为人们最关心的话题。

拜耳作物科学展区带来新产品

“中国是全球蔬菜消费的第一大国,随着消费升级,中国老百姓对蔬菜的健康、营养价值、口感等更加挑剔,这些消费趋势使我们不断引入新的作物品种,同时针对中国市场需求进行育种研发。”拜耳作物科学大中华区蔬菜事业部总经理陈昕介绍,近两年,公司在中国的农产品作物已从最初的两种扩展到八种,此次进博会带来的白色甜玉米“圣甜白珠”已通过北京、安徽及东华北品种审定以及浙江引种。

蔬菜种类的日益丰富,是中国积极融入世界的一个印证。陈昕说,中国研发人员会根据中国消费者的口味和种植水土等情况进行种子的筛选和研发,使“外来品种”在不同纬度地区易种植、易管理、更环保。由于农产品从种植端到消费端涉及诸多环节,公司正努力在中国打通上下产业链。

陈昕介绍,拜耳作物科学和北京市平谷区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合作建设拜耳在华首个集蔬菜研发、蔬菜展示、本土化生产为一体的蔬菜项目,投资总金额超千万元人民币,其中,拜耳蔬菜圣尼斯北京运营中心已于今年6月在平谷区落地,将承担种子生产加工、进出口物流和种子质量检测等功能;圣尼斯蔬菜种子研发农场和高端玻璃温室正在建设中。双方还将围绕农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开放创新的农业生态场景构建等领域开展多维度深度合作,促进创新要素跨境流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农业科技创新中心。“这为更多作物品种引入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陈昕说。

伊利:全球建成超80个生产基地

不仅外国企业在中国加速布局产业链,中国企业也在加速“走出去”,通过拓圈强链,构建覆盖全球资源体系、创新体系和市场体系的大网络。

伊利展区带来互动体验

在食品及农产品展区,伊利带来的地图通关游戏吸引观众们体验,打开手电筒照射墙上的地图,就能看到一个个乳业基地被点亮,新西兰大洋洲生产基地、泰国生产基地、印尼生产基地、欧洲创新中心……中国乳企正沿着“一带一路”布局,勾勒出“乳业丝路”。汇聚全球力量的各类产品也在展区亮相,既有甄选新西兰南纬45°优质奶源的纯牛奶,也有荣获新西兰冠军奶酪大赛的牧恩黄油。

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刘春喜介绍,公司已在亚洲、欧洲、大洋洲、美洲进行了广泛布局,此次参展的大洋洲乳业是伊利在新西兰打造的全球最大一体化乳业基地,公司还与荷兰、丹麦等国家开展奶源合作,与利乐、嘉吉、罗盖特等全球供应商开展技术合作,与瓦赫宁根大学、剑桥大学、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创新合作。目前,其全球资源体系中,已建成81个生产基地,设立了15个创新中心,全球合作伙伴总计2000多家,成为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支撑。

刘春喜表示,乳业是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战略性产业,上游连接着广大农牧民,下游连接着消费者,提升产业链韧性和现代化水平是大势所趋,公司借助进博会开放合作平台,不断深化全球合作,构建更加富有韧性的产业链,不断提升中国乳业的全球竞争力。

第六届进博会

编辑:王海萍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