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13 16:25
11月10日晚,由中国传媒大学发起并主办的第九届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特别发布仪式——“口述历史之夜”在中传讲堂举办。年度优秀口述历史项目短片展映、年度十大口述历史项目分享暨证书颁发、特别项目分享、“口述历史国际研习营”结业仪式相继进行。
国际口述历史泰斗亚历山德罗·波尔泰利,英国口述历史协会理事维如思卡·卡拉布里亚,新加坡口述历史学者赖素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定宜庄、姚力,澳门大学讲座教授王笛,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祥银,北京大学教授张藜、助理教授黄江军,人民政协报社副社长许水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陈传刚、副研究员李振林,北京科技大学教授熊卫民,南京大学副教授武黎嵩,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历史作家余戈等专家学者等与会。
在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张树庭和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丁俊杰的致辞中,开启这场堪称口述历史学界年度聚首的国际盛会。
嘉宾为年度十大口述历史项目颁发证书
作为口述历史之夜的重头戏,年度十大口述历史项目与特别分享项目备受关注,“川菜寻游记”出品人、川菜文化研究者陈妍,导演、编剧夏文林,云南广播电视台新媒体中心内容部主编盛雪梅,长春广播电视台导演、主持人齐美慧,重庆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学委会向聪,大江大海少年影像学院负责人唐建光,大公网特约撰稿人、纪录片总策划、总制片人陈永新,西安交通大学档案馆、博物馆助理研究员杨珈玮,南京戎耀退役军人帮扶中心理事长、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副馆长薛刚,上海音像资料馆口述历史工作室主任蒋春柳,“帮宁工作室”创始人葛帮宁等人先后带来《川菜口述历史实录“川菜寻游记”——老师傅的故事》、纪录片《永恒:关于一战华工的记忆》、《口述云南·科学家系列》、纪录片《我是谁:战争遗孤启示录》、《重庆母城建设》、“大江大海少年影像计划”、抗战口述史纪录片《寻找飘荡的忠魂》、《最美西迁人——交通大学西迁口述采集工程》、《家·国记忆——纪念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拾光留声尽芳华——上海电影老艺术家口述历史》、《大国车志——汽车口述历史系列》等口述历史项目的分享。
五光十色的口述历史奇观
口述历史之夜所展示的项目,涉及战争的宏大叙事,川菜的微观领域,电影、汽车的行业视角,云南、重庆的城市记忆与交大的校史记忆,有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做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也有默默无闻、不为人知的劳工与遗孤,呈现出万花筒般五光十色的口述历史奇观。
《口述云南》项目梳理了百年来云南在政治、经济、建设、文化等方面发生的重要事件、取得的重要成就,团队采访纪录了多位在云南各类大事件中的亲历者,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很多都是八九十岁的老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曲作者聂耳的后人、研发出小儿麻痹糖丸的顾方舟先生的同事、“一二·一运动”的亲历者等。
《口述云南——科学家系列》项目分享
蒋春柳团队2006年在为朱践耳、吕其明、闵惠芬等音乐家梳理个人作品档案的过程中,萌生了做口述历史的想法,截至2023年10月,已经累计完成口述历史采访1262人,累计素材时长超过3900小时,形成“上海市重大时政工程建设”“上海世博会”“上海市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上海老艺术家”“抗战老兵”等多个主题的口述资源库;上海电影老艺术家口述历史项目始于2018年,共计采访了64位见证了上海电影事业发展的老艺术家,涵盖演员、导演、编剧、摄像、服装、化妆、道具、特效等各个工种。
10本书,20年,数百名汽车行业从业者,2000多万字,帮宁工作室口述记录下的汽车人,正是中国汽车工业前仆后继的主体力量,是他们创造了中国汽车工业波澜壮阔的发展篇章。
家国担当 彰显浓厚人文关怀
相比传统历史记录与叙事方式,口述史料更具个人性、私密性与互动性,将此前不为历史学家所关注的人群和角落纳入其中,关注了历史聚光灯之外的平凡人物与事件,弥补了历史事件发生之前与之后的时间空白,填充了以往诸多历史研究所缺失的广度、温度与维度。与书面史料的静态呈现不同,口述历史由口述者/受访者与叙述者/采访者构成,他们共同承担铭记的任务与责任,是一种更具交互性的动态结构。这种在形式与内容上呈现出的特性,使得口述历史项目及其参与者散发出的浓厚的人文关怀与家国担当。
1959年9月30日晚7点,在新落成的人民大会堂举行了世界八十多个国家的朋友及全国各界人士合计5000人的盛大国宴,当时的盛况因为难以找到亲历者而致很多细节缺失,最终因为“高爸爸”的口述补充了关键的内容。
在重庆,一个年轻人只知道是“解放碑”的地方,口述历史团队找到1947年立碑时12岁,如今88岁的老先生,通过口述历史确认并纠正了该碑实际为抗战胜利纪念碑的事实。
由于错综复杂的原因,1917年至1922年一战前后,总共约有14万华工被招募法国的历史在个体记忆里濒临消失,只成为历史书上的几行字,纪录片《永恒》以口述历史访谈的方式,保留了一战华工的珍贵记录。
《我是谁:战争遗孤启示录》通过被访者的讲述和回忆,站在国际人道主义精神的视角来看待这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影响,讲述了二战结束后中国人收养4000余名日本遗孤,并在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后,日本遗孤回到祖国生活、回报中国养父母的动人故事。
抗战、抗美援朝纪录片《寻找飘荡的忠魂》《家·国记忆——纪念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为历史抹去尘埃,给后人留下记忆,将中华儿女英勇抗战、保家卫国的精神以口述影像的方式定格下来,传承下去。
面向未来 代际传承成果斐然
口述历史的工作是一项与时间赛跑的抢救性工作,也是一项“为未来记录过去”的伟大事业,基于此项共识,近年来口述历史项目参与者无论从发起者还是受访者来看,均呈现越来越年轻化的迹象,摆脱了口述历史就是一群中老年人对老年人的访谈这一刻板印象,代际传承工作成效显著。
中传讲堂座无虚席
1955年,党中央出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需求,决定将13所沿海高校迁往内地,其中要求包括交通大学在内的四所高校全迁。从交通大学接到高教部的迁校通知,到交大的西安校址动工建设,再到9月如期开学,仅仅用时一年多时间,这在当时被称作“交大速度”。6000多名交大师生从上海迁到西安,完成主体西迁,成为唯一一所实现整迁的高校。《最美西迁人——交通大学西迁口述采集工程》中的西迁人和他们的故事,将“交大精神”镌刻进校史的丰碑与学子的心中。
2019—2022年,《重庆母城建设》口述项目在短短3年时间里走访人数超过300人,收录103位受访者口述内容,收集图片资料3000余幅,录制口述视频超过6T,为重庆市城市文化建设积累了弥足珍贵的资源。
从2011年《看历史》杂志起,唐建光团队先后发起的全国中学生历史记录计划、家春秋口述历史影像计划、大江大海少年影像计划致力学生群体的口述历史教育工作,让从小学到大学的小小“口述历史人”用笔记录他们的亲人、家族、家乡以及身边的故事。近年来,这些十二到十七八岁的学生,从内蒙的锡林郭勒,到山西的长城、四川最远的山区,走遍全国很多地方去发现我们国家、民族各种多元的文化,多样的族群以及多彩的故事。他表示,“我们知道口述历史都知道口述历史应该是很老的人,去采访很老很老的人,实际上只要我们的‘05后’、‘15后’、‘25后’还在参与口述历史,我们口述历史将永远年轻”。
唐建光分享青少年影像教育的意义
无独有偶,敬一丹为年度十大口述历史项目获得者颁发证书时,同样表达了口述历史参与者年轻化的欣喜,“我特别高兴看到更多的年轻人的参加,这件事情有年轻人参与就有未来”。
亚历山德罗·波尔泰利接受口述历史周组委会颁发的“口述历史事业推动者”荣誉时,表示:“我在刚开始从事口述历史的时候,完全想象不到会有今天,我们的行业会有这样的一天,当时从一个不被人接受的领域,到一个国际的运动和一个国际的行动”。
自2015年起,口述历史周已连续举办八届,吸引了来自中国大陆及港澳台、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瑞典、澳大利亚、意大利、南非、伊朗、日本、韩国、印度、新加坡、蒙古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数千位口述历史同仁的参与,线上线下逾百万人次的互动,已成为中国口述历史界的重要年度活动。
(照片: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组委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