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15 17:50
11月9日至12日,第七届竞技体育心理咨询和心理训练应用研讨会在北京市体育科学研究所成功举办。国际运动心理学会主席Robert Schinke教授、奥运会冠军陈颖、国家级教练员刘希源等教练员、运动员、专家学者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方式,结合各自领域,进行了演讲。此次大会的特色之一是首次聚焦心理咨询和心理训练具体理论和技术,举行了两天的工作坊,此举开国内同类会议先河,为参加巴黎奥运会的运动员、教练员和科研人员提升心理咨询和心理训练理论和应用技能提供了有益帮助。
本次大会是由中国心理学会体育运动心理专业委员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学分会、北京体育科学学会共同主办,中国心理学会体育运动心理专业委员会秘书,北京体育大学迟立忠教授,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学分会常委兼秘书长、天津体育学院孙延林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北京体育科学学会理事、运动心理学分会主任委员,首都体育学院李京诚教授和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理事、北京体育科学学会秘书长高志青研究员联席主持会议。
著名射箭教练员刘希源演讲
本次大会旨在进一步提高心理咨询和心理训练在竞技体育训练实践应用水平,促进体育、教育、医学、传统文化等领域运动心理相关专家学者的合作与交流,积极探讨当前中国文化背景和竞技体育训练体制下,适用于运动员和教练员的运动心理咨询和运动心理训练理论与方法,帮助运动员、运动员更好应用运动心理学相关理论和技能。共有北京市体育局312名教练员和来自全国各地439余名专家学者、运动心理专业研究生、心理咨询和心理训练爱好者报名,通过线下或线上的方式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线上直播观看量达3553人次。
大会聘请了国内外医学、教育、心理、竞技体育等领域心理咨询和心理训练方面的专家学者,以理论研讨和实践应用为主要报告内容,对当前心理咨询和心理训练的理论模式、前沿进展、实践经验、工作感受等进行交流。北京体育科学学会秘书长高志青表示,本次大会不仅有学术研究者参与,还包括一线的运动员和教练员,女子运动手枪奥运会冠军陈颖和射箭国家级教练员刘希源在大会现场做了来自一线经验的报告,非常宝贵。近年正念训练和接纳承诺疗法在国内外运动心理科技服务中得到广泛关注,并有所应用,但是结合运动训练情境如何有效应用,深入交流探讨尚不充分,本次大会设置了“中国运动员正念训练理论与实践”和“接纳承诺疗法在运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两个会前工作坊,旨在加强心理咨询和心理训练理论与技术实际应用的讨论交流,同时为运动心理科技服务工作者的专业技能培训工作提供借鉴。研讨会一如既往地以开放的心态,加强国际和相关领域交流,邀请心理咨询和心理训练相关各领域和学科的专家学者和一线工作人员参与进来。本次会议首次邀请国际运动心理学会主席Robert Schinke教授在线演讲,还就飞行人员心理干预工作进行了交流。
黄志剑教授
在“中国运动员正念训练理论与实践工作坊”中,湖北大学体育学院运动心理教授黄志剑,中山大学副教授,刘靖东博士,北京市体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国家体育总局备战巴黎奥运会心理保障工作组成员赵国明博士围绕正念心理训练与实践概论、教练员的正念、正念-接受-觉悟-投入训练体系和基于正念的精英运动心理干预等内容,进行了详细梳理和介绍,同时基于各自长期在运动队开展正念训练应用实践经历和经验,与参会的运动心理科研工作者、运动队教练员们展开了积极互动,分享了他们正念训练实践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为今后开展运动队心理实践工作提供了思路和实质性的参照。
刘靖东博士
在“接纳承诺疗法在运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工作坊”中,中科院心理所教授、国家公务员心理健康应用研究中心主任祝卓宏,首都体育学院运动心理学教授、徐守森博士,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理事、北京体育科学学会秘书长高志青研究员围绕接纳承诺疗法的基本概念、有关理论和测量应用等进行了介绍,现场以“T字谜”、“柠檬冥想”等ACT技术生动形象地引导了参会者充分理解接纳承诺疗法的主题内涵,围绕接纳承诺疗法心理僵化和心理灵活模型,同时以竞技体育领域中的应用案例为辅助,对整个依托接纳承诺疗法解读“运动训练中的人和人的运动训练”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做了详细解读,对于我们进一步加强竞技体育心理咨询工作中理论思维的强化及应用,与教练员和运动员就训练及比赛中的心理现象的解读达成共识,更好地开展教练员和运动员心理咨询工作,都有很好的启发和帮助。
国际运动心理学会主席、加拿大Laurentian 大学运动与健康科学学院教授Robert Schinke通过线上视频的方式,围绕《精英体育环境中的运动员转型和心理健康》的主题,立足于精英体育环境,关注运动员职业生涯的过渡,从运动员心理健康、过渡和运动员心理健康、中国举国体制、国内外新兴科学和总结5个方面,结合自己在运动员职业与生活转型和心理健康上开展的研究,在会上进行了分享和报告。
上海知然心理中心创始人、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系统注册督导师、接纳承诺疗法督导师田广晓,以《心理咨询督导理论与实践》为主题,带领与会人员体会“小白熊”等技术,从心理咨询中不可或缺的角色——督导方面,由浅入深地分享了心理咨询督导基本理论和心理咨询督导实践经验,有利于加深运动心理服务中心理咨询督导相关实践应用的认识。
李青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专职心理咨询师李青,现场采用2种提问方式进行导入,用“公主与月亮”童话故事和案例切题《焦点解决治疗研究进展和实践思考》,主要根据焦点解决治疗的实际应用展开介绍,为竞技体育心理咨询提供了焦点解决治疗方面的思路与启发。
我国女子运动手枪项目奥运冠军陈颖以《运动员视角下的心理科技服务工作》为主题,结合运动员期间在运动队中接触的运动心理科技服务与运动心理学习经历,通过融入中华传统古籍《道德经》的文化精华,叙述了在国外比赛遇到的真实经过与体悟,从道、法、术、器4个层次分享了精英运动员时期独特感受,强调了积极思维对自身取得优异运动表现的重要性。
射箭国家级教练员刘希源以《训练中的点滴体会》为题,联系自身从事射箭运动37年的经历,分享了对射箭项目中运动心理服务保障工作的见闻与体会,阐述了教练员心目中的运动心理服务,其中重点强调运动心理工作要注重基础训练理论和方法、对项目精准解读、信任建立、交流有效、反馈的重视等方面,对于运动心理咨询和心理训练工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丹佛大学职业心理研究院研究生委员会委员、重庆大学应用心理学副教授章崇会以《竞技运动心理咨询的理论反思》为题,会上在运动心理咨询的整合理论、心理咨询要素论、咨询理念的结构层次论等方面,对竞技体育心理咨询工作进行了反思,引发了与会人员对竞技运动心理咨询工作中理念和实践方法的思考。
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刘书强博士从运动心理学运动员工作前期铺垫、主要工作内容、焦点解决短期咨询案例分享3个方面,聚焦《短期焦点解决技术在运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主题,延续了会上关于焦点解决心理咨询的内容,着眼于竞技体育情境中的短期焦点解决技术应用,结合足球、排球、帆船翻板项目运动队实际操作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分享了自身作为运动心理工作者在运动队开展工作的阶段过程和心得见解。
赵国明博士
北京市体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国家体育总局备战巴黎奥运会心理保障组成员赵国明博士,围绕《运动心理科技服务的实践与思考》,将科学研究与多年驻一线体操、射箭、柔道等运动队心理保障服务实践经历结合,以东京奥运会服务国家摔跤队的经历、运动队比赛各阶段工作内容、心理服务对象与工作者角色定位为重点,对运动队心理科技服务的理论、方法与应用进行了梳理。
此次会议为竞技体育领域中,运动心理学科研工作者、教练员和运动员,提供了运动心理训练和心理咨询主题的学习和研讨机会,实现了分享专业理论成果、搭建实践应用讨论平台的办会初衷,受到了与会人员的一致认可和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