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加沙最大医院停运!人道底线还要多少次被击穿?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评论员 何若

2023-11-15 18:59 语音播报

锐评

在被坦克包围、炸弹袭击之后,加沙地带最大医疗机构希法医院最终彻底耗尽燃料,陷入停电,暂停运营。除此之外,据多家外媒报道,加沙地带北部的所有医院均已停止服务。

“加沙地带每10分钟就有一名儿童丧命。”医院停运夺走的可能是伤者的生命,更是一个个新生儿存活的希望。加沙地带卫生部门发言人13日表示,截至当天,希法医院内已有34名患者因电力供应中断和医疗用品短缺而死亡,其中包括7名新生儿。希法医院医生表示,由于保育箱断电,三十多名早产儿被迫转移出保育箱,随时面临死亡的威胁。

此外,最新数据显示,本轮巴以冲突已导致加沙地带超过70万名儿童流离失所,约4630名儿童死亡。烟雾中,传出孩子的悲惨嚎叫,眼泪和鲜血混杂在一起;医院里,缺电梯、缺床位,不缺的只有孩子们撕心裂肺的哭喊,和一具具冰冷的尸体……不断刷新的悲惨数字,以及不知何时会降临的灾难,让医生们绝望:“我们每天都说今天是有史以来最糟糕的一天,然后第二天一切会变得更糟。”

国际人道主义规则要求,在任何时候都要特别保护医疗设施,更有人将医院称为“战争中人道主义的最后屏障”。可眼前的事实却是,这是一场全面破坏的战争,在任何地方都没有任何保护。世界卫生组织表示,已在加沙记录了82起对医疗保健设施的袭击事件。为什么炸弹会一次次投向医院,战争双方各执一词。其间的真假是非太难分辨,但有一点是明确的:一切伤害平民的行为,任何违反国际法的做法,无论实施主体是谁,都应受到强烈谴责。

悲哀的是,谴责伤害平民的声音、呼吁全面停火的声音,却未能阻挡加沙地带人道主义危机的持续恶化。而除了舆论声援,对加沙地带的实际援助同样颇显无力。由于以色列的“全面封锁”,直到战火燃起两周后,第一批国际人道主义援助物资才得以进入加沙,随后被分发给各个医院。据悉,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也向加沙地带提供了外科医疗队以及医疗材料和净水用品。这些人员和物资,对于加沙人民来说是最后的希望,但在巨大的人道主义需求面前,又只是杯水车薪。

面对淋漓鲜血,在世界高呼“够了,适可而止”之时,以色列却决然表示“必要时会坚定与世界对抗”。以色列的底气,来自于相对强大的军事实力,更来自于美西方的暧昧姿态。一方面,美西方对巴以全面停火避之不及。即便是G7外长聚首,也只是敦促以色列“人道主义暂停”在加沙的军事行动,只字不提停火止战、恢复和谈,不提落实联大紧急特别会议决议,推动联合国安理会采取负责任行动。

面对汹涌的国际舆论,这些国家的领导人不得不作出一些轻飘飘的表态,比如“战术性停火”“医院必须得到保护”之类。任何止战促和的努力我们都是乐见的,但是在文字上打马虎眼,说一些模棱两可的话,又能有多大效力?这种虚伪连他们自己人都看不下去了,多名美国高级官员透露,焦虑、不安和愤怒正在白宫蔓延。有欧洲政客更是直言,“为什么我们可以在其他冲突中充当人权方面的‘教师爷’,现在居然顶着全世界惊恐万分的注视却能够无动于衷?”

“帮助盟友以色列是‘一项明智的投资,将为美国几代人的安全带来红利’”。沉默是利益权衡后的选择,背后有对霸权主义的贪恋,有对地缘政治的痴迷,有对资本、选票的妥协。可把人道主义抛之脑后,这样的冰冷算计怎会得偿所愿?又怎能心安理得?战火不停击穿着人伦底线,霸权肆意践踏着人道主义,与之相比,正义的呐喊与行动却显得那么无力,这无疑是悲剧中的悲剧。

“人类同歌唱崇高希望,赞美新世界的诞生。联合国家团结向前,义旗招展,为胜利自由新世界携手并肩……”这是《联合国歌》歌词,反映了摆脱残酷战争的人们对联合国及其所代表的国际新秩序的美好愿望。从眼下来看,要实现这样的共同愿景,要守护人类文明的底线,还有太长的路要走。


编辑:晁星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