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话原创新戏《鼓楼那些事儿》首演, “背包法官胡同断案”真实事儿搬上舞台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王润

2023-11-16 19:00 语音播报

文娱

11月15日晚,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演出,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联合出品的原创话剧《鼓楼那些事儿》,在国家话剧院剧场首演。剧中原型——东城区人民法院和西城区人民法院的两位“背包法官”典型人物冯晓光和赵海都前来观看了演出。他们都对《鼓楼那些事儿》真实生动表现基层法官的日常工作表示非常感动,感谢中国国家话剧院以强大创作阵容关注和反映现实生活,以文艺力量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蔡园 摄

塑造基层法官形象 老北京胡同搬到舞台上

《鼓楼那些事儿》由刘深、杨浥堃编剧,林熙越导演,刘端端、夏力薪、樊尚宏等主演。该剧作为2023年国家艺术院团演出演播季参演剧目和文化和旅游部“新时代现实题材创作工程”入选剧目,聚焦新时代人民群众多元司法需求,塑造了以赵晓海为代表的“在百姓中间,离群众最近”的社区巡回法官的鲜活形象,通过讲述基层法官“入社区千家户,管群众身边事,解百姓心中结”的能动司法小故事,生动展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独特优势。

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在谈到《鼓楼那些事儿》时表示,优秀的文艺作品一定要贴近真实生活、贴近广大人民,要展现出万家灯火的烟火气。这也正是剧组主创团队的初心。因此,剧中不见威严的法庭,而是中轴线穿过的“鼓楼苑”社区里的各种家长里短、人情冷暖;法官也不是穿着法袍、拿着法槌的传统法庭形象,而是每天骑着电动车、背着国徽、走街串巷,为老百姓解决无数鸡毛蒜皮琐事的“背包法官”。

蔡园 摄

舞美设计王琛将老北京胡同搬到了舞台上,多重叙事空间在方寸之间自由切换,葡萄藤、石墩子、大槐树……各处逼真的细节都充溢着浓浓的京味儿。灯光设计韩江模拟自然界一天中的时间变化,用灯光效果既恰到好处地烘托人物的微妙心理,又交代了时间的流逝。作曲陈雷创作的融合传统京味与时尚元素的音乐,也巧妙烘托着剧中气氛和人物复杂的心理。

《鼓楼那些事儿》既是一部写基层法官赵晓海的戏,也是一部群戏,有名有姓的人物非常多。该剧也是一部展现新时期新北京新风貌的作品,其中既有新观念,又有传统老理儿,还有家庭成员之间、左邻右舍之间的各种碰撞。他们遇到的问题有婚姻调解,有遗产继承;有交通事故,有洗衣纠纷……这些人物和故事围绕着“背包法官”赵晓海的工作和生活徐徐展开,同时各种各样的司法案件穿插其间,抽丝剥茧、层层推进,牵动着观众的心。

原型人物参与创作 观看首演感触万千

东城区人民法院的法官冯晓光作为剧中原型人物,看完戏后一个劲感叹道,没想到基层法官处理的家长里短各种纠纷,竟然能够登上国家级的话剧舞台,这让他觉得很荣幸也倍感鼓舞。“剧本创作过程中,编剧刘深老师找到我,问我作为基层巡回审判的法官,最深刻的感触是什么,我向他讲了那些让人揪心、欣慰、唏嘘、感动的故事,都被收录到了这部剧中。”

冯晓光说:“正如剧中演的那样,到社区办案,断是非并不难,但解开群众心里的那个疙瘩不容易,用‘有意思’的语言讲述‘有意义’的道理,用群众深信的老理儿,让处理结果有人情味儿,说实话着实不易。但我也收获了群众对法官这个职业的信任和肯定,这是最高的褒奖,让我更深刻的理解了人民法官的意义和价值,那就是守住公平正义的底线,同时满怀深情的传递司法的温暖,处理好关乎百姓生计的件件小事,守护好一方和谐稳定。”

西城区人民法院的法官赵海也深有感触道:“我是怀着无比期待与欣喜的心情看完整部话剧的。期待,是因为该剧是以许多走街串巷的基层法官为原型而创作的;而欣喜,是因为该剧真实的展现了我们巡回法官的日常工作。”赵海认为,“整部话剧的演出节奏感流畅,故事情节扣人心弦,演员的表达也极为到位,塑造的每个人物似乎都是真实事件的参与者,这也让我回忆起了过去走街串巷提供咨询、培训、普法、指导、调解等工作的一幕幕,现场的观众也都被故事的情节深深打动。所以说该剧的上演,既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鼓楼那些事儿》的上演,也引起了司法界的关注。来自最高人民法院,部分中级、基层人民法院的领导和干警代表,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和正在国家法官学院接受培训的约300名中级、基层法院干警,成为这部作品的第一批观众。


编辑:金力维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