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17 20:07
路面平整又干净,下雨天再不会积水;架空线入地了,头顶上的“蜘蛛网”不见了,抬头就能看到钟楼……今年7月以来,一系列精细化改造让紧邻钟鼓楼的铃铛胡同得到美化。“现在抬头低头都是美景!”68岁的胡同居民范来友对现在的环境赞不绝口。
自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北京一些区精准对标新时代文明城区创建工作新要求,从解决群众的身边小事和急难愁盼着手,提升街巷环境,推动乡村振兴,把城市治理与创城结合起来。
“品质提升工程开始前,我们对钟鼓楼片区胡同做过调研走访。”东城区城管委副主任王涛介绍,在走访中,居民反馈最多的问题就是街巷环境不尽如人意——脚下坑坑洼洼,头顶飞线如网,走在胡同里随处可见各种线杆。
改造工程从地面开始。曾经破碎塌陷的地面重铺了沥青,人行步道上还重装了地砖以示区分;安防、交通探头及各类标牌杆体进行撤并,优化杆体综合功能,实现了“多杆合一”。在铃铛胡同,记者注意到一根特别的灯杆,它集合了多种功能,鸟笼形状的是路灯,用于照明,杆子上方又装有视频监控和交通探头,杆体上还有卡槽,未来可以根据需求继续搭载不同的功能。
“第五立面”的恢复也是此次改造的重要内容。“第五立面,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房屋屋顶,以前站在钟楼上往下看,都是花的。为了防漏雨,居民自己装上了彩钢板屋面及红色水泥瓦。这次我们把胡同顶部的违建全部拆除,屋瓦统一恢复了青灰色为主的色彩效果。” 王涛介绍。
目前,包括铃铛胡同在内的钟鼓楼片区9条胡同均完成了环境提升。随着钟鼓楼周边街巷、院落系统综合治理完成,东城区北中轴线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完工,老城风貌得到恢复。
文明乡风,也日渐成为大兴居民的生活底色。主题教育以来,大兴区把文明城区创建与乡村振兴等深度融合,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注重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走进全国文明村大兴区礼贤镇龙头村,处处可见民勤村美、民风淳朴的景象。在“龙头灯笼”制作基地,今年58岁的村民邱秀凤正在糊灯笼。
灯笼是龙头村的老手艺,也成为村里的特色产业之一。2018年开始,村里深入挖掘乡村民俗手工艺文化,建立了“村集体+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引领村民共同参与。如今30余位手工艺人长期制作特色灯笼,其中女性占到90%以上。“做灯笼既能解决村民就业问题,也能进一步提高村庄集体收入。” 龙头村党支部书记刘宗永告诉记者。
“我们按件算钱,有空我就过来,能做几个算几个,不耽误家里做饭,接送孙子,还能挣到钱。”邱秀凤是村里招收的第一批手艺人,他们从零学起,如今已经能熟练地为灯笼骨架上色、“穿新衣”。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镇里已在为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产业进行谋划。“现在我们计划将灯笼制作基地打造成研学基地,引导更多的师生来参观,体验手工艺,传承传统文化。同时大力支持品牌建设,开掘销售思路,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助推乡村振兴。”礼贤镇党委副书记常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