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18 21:48
在很多人心目中,法官的形象往往是威严庄重的,而骑着电动车、背着国徽走街串巷,为老百姓化解鸡毛蒜皮矛盾纠纷的“背包法官”,则不为大多数人所熟悉。中国国家话剧院联合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共同选择将这一“在百姓中间,离群众最近”的典型形象搬上戏剧舞台,既希望让大家更加了解和信任基层法官的工作,更希望通过艺术传递司法的温暖,守护社会的和谐稳定。这样的作品责任重大,意义深远,但却不容易写,不容易演,可以说是一道“难题”。
国家话剧院把这个重任交给了充满人文情怀并且有着独特艺术个性的林熙越导演,一直追求“让主旋律更好看”的田沁鑫院长还特意为这部作品起名充满人情味儿的《鼓楼那些事儿》,而不是直白的《背包法官》,就是希望排出一部贴近真实生活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作品,而不是应景的宣传之作。11月14日至19日,《鼓楼那些事儿》亮相国家话剧院舞台,无论是先睹为快的各级法院和干警代表、法官学院的学员,还是两位“背包法官”原型——北京市东城区和西城区人民法院的基层法官冯晓光与赵海,以及众多普通观众,都对该剧给予了一致好评,也证明了这部已经打磨两年之久的作品,终于把“难题”做成了“加分题”。
“难题”之“难”,首先在于“背包法官”不是有着伟大事迹的英雄人物,他们最大的愿望是“大事化小”,力求把大麻烦化解于无形之中。他们的日常形象也很普通,和很多穿着制服的上班族极为相似,只有仔细观察,才会发现他们的双肩包里装着意义重大的国徽。而他们的日常工作,则要把身上的重任变成举重若轻的处理方法,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解开不同人心里的疙瘩,着实不易。这在生活中,考验的是基层法官的能力与智慧;而在创作中,体现的则是编剧、导演和演员们的功底与水平。
“难题”之“难”,还在于“背包法官”这种典型人物形象的建立,需要通过大量群戏来推动和体现,而这些群戏还得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法律纠纷。虽然平时人们遇到的家长里短不少,但适合搬上舞台的并不多。幸好,该剧编剧刘深有着五年被所在社区选为东城区法院人民陪审员的经历,有机会接触到不少法官和案件,而且他又和导演一起深入生活,采访剧中原型,将他们讲述的那些让人揪心、欣慰、唏嘘、感动的故事,精心挑选并艺术加工收录到了《鼓楼那些事儿》中。因此,观众们看到的是充满泪水和笑声的“一片生活”,细细品味却会发现每一个人物、每一组关系、每一件纠纷,都意味深长。
剧中人物既有从小生活在老北京胡同里但遇到了新问题的老太太,也有被功课和父母矛盾压得不堪重负的青春少女;既通过闹离婚的两口子矛盾,暴露出不同地域、文化、教育背景之间人们思维方式的不同,又通过祖孙三代的遗产纠纷,折射出人们面对情感和物质时产生的各种复杂心理;既从各个角度反映了基层法律工作者的努力与不易,也从基层法官的生活出发,探讨当代人对于感情、事业、理想的选择。正是这些生动鲜活、丰富精彩的群戏,折射出一座现代化大都市的老城区,在基层法律工作者有温度、有智慧的不懈努力下走向法制化的一个个“微观瞬间”,从而为首都舞台艺术创作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摄影 塔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