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院王雯教授:学山有路勤为径 教海无涯爱做舟
首都医科大学

2023-11-19 20:38


为充分总结、深入挖掘、生动展示

首医教师主动践行“新医科”建设理念

落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致力于医学教育改革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激励广大教师以审核评估为契机

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求真务实、善作善成

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纵深发展

学校特别策划推出“走在教改前沿 深耕育人沃土”系列专栏

本期讲述

基础医学院王雯教授:

学山有路勤为径,教海无涯爱做舟

教师档案

王雯,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副主任,代谢紊乱相关心血管疾病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先后获得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一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首都医科大学教育教学名师奖,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及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二等奖。

不知不觉,我从教已经整整25年了。这25年来,我为本科生、硕博士研究生、继续教育学生、留学生等不同层次学生讲授过《医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概论》《心血管内分泌学》《老年医学》《老年病理生理学》《心血管转化医学》及《医学机能学实验》等8门课程,逾4000学时。作为导师,我指导过7位博士、18位硕士和12位本科同学,2020年被授予北京市教学名师称号。25年的教学经历,让我对提高本科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产生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师爱为魂:要想培养合格的医生,首先一定要像父母爱护孩子一样对待他们

1998年,我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令我至今仍记忆犹新的是,作为青年教师参加入职教育时,寄生虫教研室的陈佩惠教授和我们在座谈中讲到,教师对待学生要做到两点:“爱”和“严”,爱是严的基础,严是爱的体现。25年过去了,言犹在耳。

教书育人,首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这就是“师爱为魂”。教师对学生的爱,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只讲付出不求回报、无私的、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极其神圣纯真的,这种圣洁的爱是教师培桃育李的感情基础。古人云:“师如父母”,特别对于医学院的老师来说,所谓“医者,父母心”,要想培养合格的医生,首先一定要像父母爱护孩子一样对待自己的学生。

2005年我担任了7年制临床2班的班主任。初次当班主任没有经验,但我坚信“热爱学生吧,这是当好一个老师的秘诀”这句话。平时我和学生经常交流,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利用自己临床医学本科的专业背景,引导他们向往医生这个职业,提高学习兴趣。但很多同学还是无法一时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我就组织曾经任教的2003级7年2班已下临床的同学回校,和大一的同学们开了一次联谊会,最终效果非常好。通过互动交流,新同学从高年级学长那里得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对大学生活、课程设置及临床学习有了很多感性认识,普遍觉得受益匪浅。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师生之间的距离也拉近了很多。

我和同学们既是师生,更是朋友。在工作中我注意引导而非粗暴地批评。大学生已是成年人,教育方法不同于中小学生,要积极引导他们的职业兴趣,才会提高自主学习的动力。对于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我会给予特别的关注,对他们严格要求,督促他们加强学习。每学期放假前,我都会和一些学生家长沟通联系,提醒他们督促孩子在家复习,及时补充短板。同时,我还鼓励学生自主管理班级,激发他们建设班级的热情,在他们的努力下,班级在2006年度先后获得了北京市和学校先进班集体的荣誉称号。

抗疫期间师生合影

学高为师:从教年头越来越长,可每次登上三尺讲台前却越发感到责任重大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有知识、有深度、懂创新的教师能够更多地得到学生的崇敬和爱戴。从教25年来,我努力提升自己,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不断拓展充实专业知识。从教年头越来越长,可每次登上三尺讲台前却越发感到责任重大。我跟同事开玩笑说,感觉自己得了“强迫症”,翻看已多次讲过的教案和课件,总感觉不满意,强迫自己在每次授课前再逐字推敲、推陈出新。我主要讲授的病理生理学是一门桥梁课,和多门医学基础课如生理学、生物化学及临床内科学的内容联系密切。但不同学科、不同版本教材在某些知识点的描述却不尽相同,甚至差异较大,为老师教学及学生学习带来不少困惑及难度。幸运的是,在主编和参编多部规划教材的过程中,我梳理了这些有歧义的知识点的“前世今生”,对课程有了更深的理解;另一方面在课堂上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回顾经典文献、查阅最新进展,培养学生重塑学习行为,形成探究式的学习模式。

医学知识浩如烟海。因此,在高等医学教育中,提升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至关重要。我系早在20年前就率先尝试为本科生开设了两门选修课《心血管内分泌》和《老年医学》。除了作为必选课的基础医学专业外,每年也吸引了大量其他专业甚至中医中药学专业的同学选修。我们在这两门选修课程中进行了教学改革。课前认真进行学情分析,结合选课学生的年级、专业,采用“抛砖引玉的教、兴趣先导的学、多锤定音的考”的方法,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以小组学习的形式进行文献汇报,多方位锻炼学生查阅文献、凝练知识及交流表达的能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科学素养,为将来进行毕业设计及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得到了学生的广泛好评。

教学是立校之本,科研是强校之路。但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如何平衡科研和教学的关系,是几乎每位高校老师都要面对的难题。“以本为本”,作为老师,我觉得教学的精力必须得到保证,这是职业的需要。其实,科研和教学也并不矛盾。一方面教、学可以相长,认真备课,广泛收集教学材料,与学生多交流,对科研思路不时也会产生启迪;另一方面,科研也可反哺教学,努力追踪领域前沿,将最新的学科进展介绍给学生,无形之中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知识渊博、努力创新的教师形象,对学生的成长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指导基础医学专业本科生做实验

身正为范:作为老师,最幸福的事情,就是看到学生超越自己

学生总是把教师看做学习、模仿的对象。教师需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作出表率,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这也就是“身正为范”。

“身正为范”做起来并不容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况且老师也生活在现实的社会中。我的原则是,不管工作生活中遇到什么事情,不能在学生面前表露出负面的情绪,不能让生活中的事情影响到教学工作。2016年8月中旬,我母亲在家乡突发脑溢血,因抢救不够及时,几个小时后就出现自主呼吸停止等类似“脑死亡”表现。待我连夜赶回家乡,母亲除了心跳呼吸靠机器维持,全身反射已基本消失,一周后即撒手人寰。母亲“头七”后,学校开学,我按时返回学校。第一次授课,按教学进度讲疾病概论,其中“脑死亡”是教学重点。刚刚经历丧母之痛,前面的内容,我还能控制情绪;快讲到“脑死亡”,想到刚刚去世的母亲,我的心情突然沉重,本想就此略过,但这么鲜活生动的案例还是不想遗漏。于是我放慢语速,用“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个一周前刚刚发生的真实案例.....”开场,果真吸引了全班同学的注意,看着讲台下面一双双渴望的眼睛,我详细介绍了母亲的情况,引导学生讨论脑死亡的诊断标准及与植物状态的区别,并假设“如果得到了及时诊断及治疗,病人的情况是否可以避免或减轻?”鼓励学生刻苦学习专业知识,学山有路勤为径,提升作为医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身教重于言传,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尽量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与毕业生合影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作为老师,最幸福的事情,就是看到学生超越自己!去年我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很遗憾未成功,但我指导过的两名研究生均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学生向我报喜的那一刻,我激动、自豪,喜悦的心情难以言表!25年来,青丝已变成白发,但看着一届届学生,逐步成长为单位的医疗业务骨干和科研中坚力量,我深深体会到桃李满园的快乐!余生愿继续以爱为舟,深耕杏坛!

首都教育在行动

编辑:高珊珊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