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举办的第九场“北京市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北京经开区“一揽子”政策促发展专场上,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沈永刚,管委会副主任刘力就经开区创新体系建设进行了细致解读。
到2025年,北京经开区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将突破2300家,专精特新企业将突破9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预计达到150家。
为打造更有利于企业成长的生态,北京经开区先后出台30余项普惠性政策,年均投入资金规模超过50亿元。
在金融支持方面,设立了100亿元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符合经开区产业布局和战略定位的领域;设立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通过股权形式投资、固定利率方式退出模式,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立足营商环境示范区和试验田定位,北京经开区率先探索制度创新和服务创新,2022年探索的“一业一证”“首席审批师”“施工许可告知承诺制”等12项改革举措全市推广。
高精尖产业发展吸引各方英才聚集。在北京经开区,平均每小时有4名人才落地,汇聚了来自78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40万名人才。经开区还迭代升级“人才十条”2.0版政策,每年拿出1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高水平人才创新创业。
媒体提问环节
记者:经开区专精特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等高精尖企业集聚,打造有利于企业自发成长的创新生态是关键。请问,在这一方面,除了“科创二十条”的政策支撑引导外,经开区都做了哪些工作?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刘力:北京经开区(北京亦庄)始终是座支持创新、鼓励创新、尊重创新、追求创新的希望之城。经开区三十多年的发展之路,主要任务就是以高水平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北京经开区持续深化与“三城”的联动,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鼓励企业与北大、清华、中科院等大院大所开展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比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所实践的车路云一体化技术路线就是由清华大学李克强院士及其团队在全球首次提出,这个技术提出后,经开区提供了真实的城市场景,在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从顶层规划设计到高精地图研究、智慧交通信控、数据利用共享等方面,是政府、企业和学校、院所的深度合作。现在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建设3.0阶段正在向全市范围有序推进,小马智行、主线科技等13个清华系智能网联项目在城市场景中做示范和技术验证。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加强了和“三城”的联动,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打通了“最后一公里”。
另一方面,发挥政府的作用,建设良好创新生态。发挥好企业、新型研发机构、产业联盟、创新中心等各个主体的积极性,搭建公共技术交流平台。北京经开区也组织了各种科技型、产业型的专项论坛和会议,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世界机器人大会、IC WORLD大会、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北京论坛,这些国际国内的产业界、科技界的盛会,也为创新型企业在北京、在经开区创新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环境。
编辑:徐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