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2 20:34
前不久,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日常巡护时,在缓冲区与实验区交界处的围栏下,意外发现了3处近乎圆形的土坑,通过布设红外相机,最终成功抓拍到了通过土坑往来穿梭围栏的多种野生动物。它们是谁?记者来到野鸭湖探秘。
红外相机捕捉到豹猫叼着鱼从土坑出入
初冬的野鸭湖,湖水悠悠,芦苇荡漾,水鸟栖息,静谧悠然。在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湖区北侧的一段绿色围栏下,一处土坑颇为显眼,土坑外径约45厘米,深15厘米,四周堆着一些土壤。“这些土应该是挖土坑刨出的,比较松软,我们判断应该是最近挖的。”跟随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工作人员的脚步,记者还在附近看到了其它两处相似的土坑,也都在围栏下。
以三处土坑所在的围栏为界,北侧是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与核心区,为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集中分布的区域,多种野鸭、黑翅长脚鹬、草鹭等水鸟以及豹猫、貉等哺乳动物在此栖息繁殖,日常,这里除保护区管理部门开展科学研究观测以外,禁止游客进入;而南侧,则是保护区的实验区,毗邻土坑的100多亩区域曾为撂荒地和废弃的坑塘,2021年通过水系连通、生境营建等恢复为近自然的湿地生态系统。实验区内,还有常年对外开放的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前来观鸟、赏景的游客络绎不绝。
围栏南侧湿地修复前景观
围栏南侧湿地修复后景观
为了搞清楚土坑的由来,工作人员在其中两个土坑附近各布设了一台红外相机,相机放置于距离土坑2至5米处的树干上,镜头对准土坑,最终清晰地捕捉到了野生动物出入。根据专家鉴定,有三种哺乳动物利用通道出入,分别为豹猫、貉、狗獾,其中豹猫、貉出入最为频繁。记者从红外相机拍摄的视频中看到了豹猫取食归来的情景:深夜,一只豹猫沿着土坑进入围栏另一侧,它的双眼闪亮如一对小灯泡,嘴上叼着一只鱼,鱼身还在甩动。
豹猫、貉都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和核心区,也就是围栏北侧,这两种动物是常居客,但监测到它们在围栏南侧活动,这还是第一次。自2013年首次监测记录到豹猫以来,保护区内的豹猫种群数量不断增多,分布范围由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扩展到了实验区。
“野生动物跨越围栏取食、栖息、活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围栏两侧尤其是南侧,不仅恢复了湿地生境,而且增强了栖息地与周边的连通性与整体性,提高了湿地生物多样性。”野鸭湖自然保护区相关负责人说。
根据长期监测结果,在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活动的豹猫种群主要取食野鸭、白骨顶等野生水鸟和鱼类。貉则喜欢栖居在接近水源地方、开阔草甸、茂密的灌丛带和芦苇地,爱吃鸟类、小型哺乳动物、水果等。狗獾则以植物的根、茎和蛙、蚯蚓、小鱼、昆虫等为食。
围栏南侧修复后的湿地环境,恰对豹猫、貉、狗獾的胃口。历经近三年的自然演替,芦苇、球穗莎草、扁秆藨草等湿地植物蓬勃生长,鱼类、水生昆虫有了“口粮”,也吸引了白骨顶、普通鸬鹚、斑嘴鸭、冠鱼狗等鸟类在此觅食、栖息,这也为处于食物链顶层、种群数量不断增长的豹猫、貉提供了丰富的食源。
这一个个小土坑也给工作人员提了个醒。“接下来,我们将不断加强生物廊道营造、恢复水系连通,推动生态互联互通,让动植物在此自由、健康栖息。”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