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粒皆辛苦”却挺“费米”,别让变废为宝制造“新浪费”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代丽丽

2023-11-24 11:58 语音播报

城事

变废为宝、废物利用、旧物改造……时下的儿童手工制作教程,不少都打着绿色环保的旗号。教学者的本意是指导孩子们利用身边的废弃物制作一些手工制品,一方面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也能让废弃物重获“新生”,树立节约为荣的观念。

可现实情况怎样呢?记者调查发现,由于目前很多家庭没有积攒废品的习惯,但为了帮助孩子完成手工作业,家长不得不去购买“新材料”充当“废物”。

结果,原本倡导节约的手工制作,却变成了“制造浪费”的现实教材。

作品:旧口罩DIY牡丹花

十几个旧口罩没处找  只得买包新口罩

“旧物改造——过期的口罩不要扔,秒变花束送老师”“口罩DIY小礼服,宅家时光,亲子互动”“手工作业来咯,口罩做成绝美古风花灯”……各大视频平台上,教家长和孩子用废弃口罩做手工的教程数不胜数。在手工爱好者的巧手改造下,口罩可以变成娃娃的衣服、精致的发饰、漂亮的花朵,甚至玩具捏捏乐、飞起来的热气球……

可是,废弃的口罩会有细菌,如何保证卫生呢?很多教程上来先教大家如何清洗消毒旧口罩。

笑笑妈妈看了一段教学视频,有点儿哭笑不得:“有一个视频,是用口罩制作牡丹花,成品确实特别好看。但制作过程也很‘费口罩’。教学者先把十几个口罩扔到锅里用沸水煮,煮完了再晾干,晾干之后再剪裁制作。结果第一步准备材料就难住我们了。谁家平时也没有积攒废旧口罩的习惯呀,都是即用即扔。到哪里去找那么多旧口罩呢?”

笑笑妈说,就算找到了口罩,还要用一天时间把旧口罩煮了再晾干。能不能做到彻底消毒?我们家长心里也没底儿。

因为笑笑吵着闹着要做“口罩牡丹”,最后笑笑妈没办法,只好买了整整一包新口罩,当成手工材料给剪了。

记者注意到,很多用口罩制作的手工制品教程都很繁复,基本不是一两个口罩就能做成的,往往要耗费少则两三个、多则十几个新口罩。

“我觉得这不是废物利用,而是在浪费物品。”很多家长都有类似的感受。

作品:卷纸筒DIY工艺品

找不齐纸芯筒  只好狂拆新卷纸

在很多80、90后家长的记忆里,用绿色雪碧瓶子做成的花篮,可谓是“变废为宝”的启蒙之作,时至今日,瓶瓶罐罐仍然是手工制作当中最为常见的材料。

这天,乐乐带回了幼儿园老师留的作业——跟爸爸妈妈一起用废旧饮料瓶做一个手工作品。

乐乐妈先上网去搜了一下视频教程,搜出了一大堆用瓶瓶罐罐做的小玩意儿,什么笔筒、收纳盘、小花盆等,可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是用一两个瓶子做出来的。如果看上去有些“技术含量”的作品,就要使用好多个瓶子。一个轨道滚滚乐,要用十几个瓶子剪裁后粘连起来,形成连续的轨道;还有用瓶盖制作的风铃,要用绳子把十几个瓶盖串起来;更有教孩子用瓶盖做收纳盒、小书包的,过程很简单,但却需要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瓶盖才能完成。

这可让乐乐妈犯了愁:“这得攒多少个瓶子才够做一个小手工啊?”乐乐家平时没有积攒废品的习惯,饮料瓶子都是喝完就扔了,上哪儿一下子找十几个瓶子或瓶盖?

乐乐妈选来选去,发现“牙刷架”用料最少——只需要4个瓶子。因为第二天就要交作业,乐乐妈赶紧去超市买了4瓶水,把水再倒出来,留下瓶子给孩子做手工。

一些家长们反映,卷纸的芯筒,也是手工老师们的“心头好”。用四五个芯筒做成的插花摆件、七八个芯筒拼成的收纳盒、十几个芯筒垒起来的“城堡”,都很吸引人,可面临的问题跟饮料瓶相似——平时家里用完一卷纸就顺手把芯筒扔了,很少有留下来的,等到孩子需要交手工作业的时候,家长只能用“买椟还珠”的办法——把卷纸拆了,单独把芯筒拿出来凑材料。

作品:多种谷物DIY粮食画

每样只用一小点儿    剩余杂粮全浪费

还有一种常见的幼儿手工作品名叫“粮食画”,也让很多家长感到别扭。

这种手工作品要求利用谷物、豆子等粮食天然的形状、色彩、纹路,塑造成不同的人物、动物形象或故事场景。一幅画一般要用少则三四种、多则十几种粮食,才能呈现出种类繁多的色彩。比如黑色一般用黑豆、黑芝麻呈现,黄色用小米或黄豆、玉米粒呈现,白色使用大米,红色使用红豆、红枣,绿色使用绿豆……

“平时家里做饭一般只用大米、小米和白面,顶多再有点儿红豆、绿豆,颜色根本凑不齐,我们只好去超市再买一些杂粮回来,像黑豆、玉米粒等。因为每样只用一丁点儿,这些粮食又不能长期保存,所以只好“一样抓一把”,苒苒妈说,粘完了粮食画,剩下的粮食基本也没什么用,只好扔到厨房的角落里,时间一长经常就忘了。

记者采访中发现,很多“粮食画”都主打节约粮食的主题,比如用粮食拼成谷仓,旁边要写上几个字“节约粮食 拒绝浪费”;用粮食拼个盘子、筷子的样子,中间用米粒摆一个“光盘行动”;还有用很多种粮食做成农民锄地的图案,旁边再搭配上“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乍一看,是宣传节约的美德,可细想一下,原本用来吃的粮食,现在拿来当成手工材料,为完成作业,家长还常常要去买很多种粮食来配合。

说到底,这究竟是浪费粮食还是节约粮食呢?

家长吐槽:  材料用量大  “变废为宝”变成了“浪费不少”

记者查阅了网上多种幼儿手工教程发现,口罩、瓶子、粮食、纸杯、吸管、纸巾、塑料袋等,是幼儿手工作品中最为常用的材料,可因为很多作品对材料的需求量很大,原本倡导的“变废为宝”变成了“浪费不少”。

不少家长吐槽各自领到的“奇葩手作”:要用近100种不同颜色的垃圾袋做成裙子,因此特意去买了好几捆垃圾袋;要求用薯片包装袋做成一件衣服,为了凑出20多个袋子,不惜去超市买了20多袋薯片,薯片实在吃不下,只好大部分扔了......

“80后”孙先生苦笑着说:“每次带孩子做这种废物利用的手工作业,我都特头疼。在老师或者教学博主的眼里,瓶子、塑料袋、快递盒子之类的东西都是废品,但这是基于他们为了教学的前提,才能提前积攒了这么多材料。一般家庭,现在不会积攒那么多废品,好多材料也是一时半会儿备不齐的,所以希望老师们能尽量考虑幼儿家庭的实际情况,使用一些生活中更容易找到的材料。不要让我们一边教孩子‘变废为宝’,一边却在制造新的浪费。”

记者手记:“变废为宝”切莫本末倒置

变废为宝原本是好事一桩。曾经消费品不是极大丰富的时候,废弃的瓶子、鞋盒、纸杯、塑料袋等拿来制作手工制品,可谓是物尽其用。

可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现在的家庭已经很少积攒这些废弃的包装物了。树立公众节约意识没问题,但如果打着变废为宝的旗号,却要浪费更多崭新材料、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实现“变废为宝”,这无疑是背离初衷、本末倒置了。

既然时代在变化,“废”物在变化,那么如今再谈变废为宝自然也应该与时俱进。

相较于非得找出瓶子、纸杯、纸箱来做手工,非得让新物品“被废物”,提升孩子的节约意识、再利用意识,恐怕才是更重要的事。


编辑:王琼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