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7 21:13
《北京晚报》11月27日第20版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越过三皇五帝的时代,中华文明开始步入成熟阶段,夏、商、周标志着中国进入王朝的时代。
夏商周,在中国历史上合称三代,每一代的时间都很长。“三王”指的是夏、商、周三代中的英明人物,即夏禹、商汤和周文王,他们是后人常称的“三代之英”。在后世儒家的著作中,三代被认为是圣王相延、礼乐昌盛的理想社会。
先来了解中国的第一个朝代——夏。
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禹死后,曾仍禅让于益,但禹的儿子启攻益而夺天下,启继承了禹的王位,从启开始,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这是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变革。
在周的青铜器铭文中已提到大禹和夏,有“夏祀”“禹土”的字样。先秦的文献中,也记有夏的事迹。《尚书》中“我不可不监于有夏”“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竹书纪年》中有“夏纪”,记有“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也详细记载了夏朝的世系:夏代从禹开始,到桀灭亡,共有十四世十七王。
夏朝的都城究竟在哪里?领土范围有多大?夏朝的文字长什么模样?长期以来,没有出土实物的证据,让夏的历史存在颇多争议。找到夏的痕迹是近百年考古工作的一项重大主题。经过几代人的发现,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新砦期文化、河南龙山文化等成为找到夏的关键。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夏王朝的神秘面纱终将揭开。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如果说,对夏王朝踪迹仍是“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么,商王朝浮出水面就是石破天惊的大发现。
《诗经》中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记载,《史记·殷本纪》记商先祖契的母亲叫简狄,吞玄鸟卵而生契。先商部落活跃在今天河南东部、河北南部、漳水流域一带。到契的后代汤时,居于亳,以伊尹为谋臣,政治清明,雄心勃勃,抓住夏桀无道的有利时机,拉拢有缗、有莘及薛等东方国家,攻灭了夏的胁从国,在鸣条大败夏的军队,桀被放逐于南巢而死。殷革夏命、成汤革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朝代更替。
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建都在河南偃师,很快搬到郑州。商汤任用贤人,发展经济,生活安定,商朝强大起来。到了盘庚当王时,迁都殷,也就是河南安阳,在此建都250多年,社会安定,国力得到了长足发展,后人一般称商为殷商。武丁在位时,迎来了极盛时期,他拔擢任用贤能的版筑匠人傅说为相,在妇好等人辅佐下,发展农业,励精图治,政治清明。他屡兴征伐,与鬼方、羌方等八十一个方国作战,东至于海,南征于江淮,北伐于河套,西与周接壤,正如《诗经》所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统治区域远超夏代。商王朝后期,政治逐渐黑暗,社会矛盾十分激烈。帝辛,也就是《封神演义》的主角——纣王当政时,商王朝走到了它的尽头,被周人所灭。
1928年开始的对殷墟的大规模发掘,是改变中国历史书写的一件大事,不但发掘了大型宫殿和宗庙建筑,还出土了最著名的大量刻有商朝文字的甲骨。殷墟的考古成果极大丰富了商代的史料,把中国文字可考的历史上推了几百年。
甲骨文
自汤灭夏,到最后一位王——帝辛,共十七世三十一王,时间大约是公元前十六世纪到公元前十一世纪,历时约六百年。《史记》《竹书纪年》所记载的商世系,大部分都得到了甲骨文的印证。
商代的青铜文明,也值得大书特书。1939年出土的后母戊方鼎,是当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工艺十分复杂,需要两三百工匠投入才能完成。这是青铜器的杰作。“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青铜器的使用与祭祀和战争分不开。商代青铜器礼器种类齐全,制作技艺高超,放之世界范围都能独树一帜,为世界文明书写了光辉的一页。古人以铜为金,青铜器上刻的文字,被后人称作“金文”。更具体地,刻在钟和鼎上的文字,又称作“钟文”和“鼎文”。最著名的有西周的毛公鼎,上面刻了497个字,是目前所见青铜器中铭文字数最多的一件。
当今天的国人走进偃师二里头遗址,走进安阳殷墟遗址,站立在规划缜密的宫殿遗址旁,驻足于布局严整的道路网络处,近距离观察华夏先民生活的真实遗迹,一定会惊讶于彼时文明生机勃勃的繁盛景象,这里是中华文明诸多文化基因形成的地方,这里便是“最早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