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硅谷 汇聚全球创新力量
北京日报

2023-11-30 06:53 语音播报

热点

1992年,在中关村大街的路中央矗立起金黄色的“双螺旋”雕塑。 本报记者 李继辉摄

现在,中关村创业大街创业服务机构云集,成为创新创业的热土。 本报记者 武亦彬摄

45年前,全国科学大会唤醒“科学的春天”,以中关村为圆心,北京科技创新活力四射。从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到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从第一个国家级高新区到全国第一个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紧跟技术革命浪潮,突破体制机制束缚,走出了一条敢为人先、矢志创新之路。

在这里,改革探索激发源头创新,创新生态蓬勃生长,高科技产业日新月异。

潮起正是扬帆时,随着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推进,北京将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引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

创新螺旋

几个月前,在互联网创业圈早已是风云人物的王小川又创业了。不少人熟知他的身份是前搜狗公司CEO,而重新回到公众视野时,他创立了百川智能,加入了这场席卷全球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之战。

你是否想象过,很快每个人就能拥有一个像电影《钢铁侠》中机器人助手贾维斯一样全能的AI助理?它的到来或许真的不远了。上个月,王小川团队在走向通用人工智能的路上又迈进了一步——发布了当时全球最长上下文窗口AI大模型。它能帮助基金经理总结和解释财务报表、分析公司的风险和机遇,也能辅助律师审核合同、识别多个法律文件中的风险,还能帮助科研人员快速浏览大量论文、总结前沿进展。

“生活在这个时代是如此幸运,波澜壮阔的互联网革命还没有谢幕,通用人工智能时代又呼啸而来。”王小川说。

从少年时获得奥数金牌特招进入清华、保送研究生,后带领团队创造了搜狗搜索引擎和搜狗输入法,再到带领搜狗登陆纽交所,王小川的创业足迹从未离开过中关村。而此次投身人工智能大模型创业,他再一次把办公室设在了中关村的清华科技园。

距王小川的办公室不远,步行只需5分钟,有另一家AI大模型的“种子选手”智谱华章。百川智能、智谱华章所处之地,都在海淀区五道口。

在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张宇蕾看来,北京未来产业的两个“核爆点”之一就是人工智能,而紧邻中国顶尖高校清华大学的中关村五道口,正是这场创新核爆的核心区域。

“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向北1500米。”1995年深秋,在当时已被称为“中国硅谷”的海淀区中关村,立起了这样一块广告牌。彼时,中国的互联网产业肇始于中关村。三十多年后,全球新技术浪潮再起,人工智能大模型掀起颠覆性变革,而这场变革在中国的最前沿阵地又是中关村。

下一个超级移动智能终端是什么?不少人的答案都是——智能汽车。为了及早加入新时代的智能浪潮,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也再次创业,进入智能汽车领域。

曾凭借汉字识别技术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奖并成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一家上市公司的汉王科技董事长刘迎建,在公司成立近30年后仍在带领团队不断创新。一个月前,公司发布古汉语、法律、教育、办公等多个行业大模型。

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姚班”,赴美留学完成博士学业后,“90后”海归青年胡渊鸣步履不停地回到中关村创业,他的目标,是打造世界级开源图形基础设施。

新老几代中关村创业者相聚于历史交汇点,如创新螺旋般完成着自我变革与更新。不惧失败,勇立潮头的创业精神,也引领中关村企业不断迈向前沿领域,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目前,中关村示范区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健康、智能制造与新材料、生态环境与新能源、现代交通、现代服务业等六大新兴产业集群,涌现出金融科技、无人驾驶、智慧物流、新零售等跨界融合新业态。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近3万亿元,大数据、信息安全市场占有率位居国内第一,集成电路设计收入占全国的三分之一,生物健康产业在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竞争力排行榜中位列第一。

近些年,中关村涌现了一批硬核头部企业,京东、小米等9家企业入选2022年《财富》“世界500强”,93家企业入围国际组织发布的“2022年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拥有独角兽企业102家。中关村,早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和高精尖产业名副其实的“领头羊”。

泉涌之源

在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从每天工作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简称“北生所”)实验室出发,邵峰只需用5分钟就能来到炎明生物公司的会议室。相距仅一公里的两处办公地,串起了邵峰的两个身份:一个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北生所学术副所长,另一个是炎明生物联合创始人、科学指导委员会主席。

三年前,邵峰的一只脚踏出实验室,踏入成果转化领域,与邓天敬联合创办了炎明生物。“中国已经到了需要真正原始创新的时候了,创新药企要敢于挑战难题,敢于攻关。”在公司的开业典礼上,邵峰如是说。开发出中国自己的原创药物,是他在生命科学领域攀登多年后的新目标。

邵峰不是北生所第一个“跨界”的科学家。2003年,生命科学界顶级学者王晓东不远万里从美归国,参与了一场面向国际的所长竞聘,成为北生所第一任联合所长。

北生所由科技部等七部委和北京市联合创建,在这个被誉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的新型研发机构,无行政级别,无事业编制,科学家们可以自主确定研究方向,不为科研经费发愁,研究所还鼓励科学家参与成果转化。

发表核心期刊论文644篇、孵化6家创新药企——不久前,成立20年的北生所交上了成绩单,从已成长为国内创新药龙头的百济神州,到刚崭露头角的炎明生物,都是从北生所走出的“科学家创业”成果。

2021年,《北京市支持建设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战略指导联席会制度》出台,解决了市政府对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性质等新型研发机构的统筹协调机制问题。如今,北京已聚集了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等一批世界一流的新型研发机构。

“不完全像大学、不完全像科研院所、不完全像企业,不完全像事业单位”,这些被科研人员亲切地称为“四不像”的单位,打破了基础研究与产业的隔膜,成功激发和凝聚科学家精神,让北京原始创新和前沿探索呈现出“千里马”竞相奔腾的蓬勃生机。

创新成果不断迸发,源头创新竞相涌流。在中关村这片热土上,一轮又一轮的政策突破,正大刀阔斧地破除着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

近十年来,北京持续开展重大先行先试试点,改革“试验田”作用不断增强。《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颁布实施,促进在京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方案、中关村国际人才20条等一系列先行先试政策出台,公司型创业投资企业所得税、技术转让所得税等优惠政策试点率先落地,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报备即批准”、财政科研项目经费实行“包干制”……据统计,40余项北京科创试点政策已在全国推广实施。

更大的改革动力仍在不断酝酿。2021年11月,中央深改委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支持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先行先试改革的若干措施》,部署实施24项重大改革措施。截至目前,国家和北京市已配套出台50余项政策,在中关村示范区核心区先行开展试点的基础上,正加快向示范区全域推广,让政策惠及更多创新主体。

连接世界

“我们展示的新产品新技术都已落地中国研发生产。”今年的上海进博会上,跨国企业瓦里安的展台颇受关注,多款全球首发的抗癌“黑科技”在此集中亮相,其中绝大多数都将烙上“北京智造”的标签。

今年是瓦里安进入中国的第40个年头。1983年进入中国市场,第二年就在北京铁路总医院安装第一台医用直线加速器,瓦里安成为改革开放后首批进入中国的高端医疗器械企业。2007年,瓦里安在中国的“大本营”落地北京亦庄,建起公司当时在北美以外唯一的医用直线加速器生产基地。如今,这里已成为瓦里安全球唯一可生产全线直线加速器的生产基地。

“当时周围还是一大片空地。”指着十多年前拍摄的老照片,瓦里安医疗全球资深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张晓对记者说,“现在,北京基地是我们全球最棒的产线,从这里产出的高端医疗设备83%出口,发往全球约76个国家,已经让全球约1000万名癌症患者受益。”

今年,瓦里安又有了大动作——瓦里安北京全球创新中心落地。在2023中关村论坛重大科技成果专场发布会上,瓦里安北京全球创新中心成为北京市官方认证的首批外资研发中心。

“北京是全中国智力资源、医疗资源最密集的区域,在瓦里安从癌症治疗设备供应商转向服务癌症患者全生命周期的癌症全生态公司过程中,我们需要与国内顶尖医院、龙头企业等各方合作,而北京都将是展开这些合作最好的圆点。”张晓说。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类要破解共同发展难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国际合作和开放共享。”2023年5月2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致2023中关村论坛的贺信中指出。

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北京这座千年古城,以改革创新、开放共赢的姿态敞开合作之门,全球创新网络枢纽地位持续提高。如今,中关村示范区聚集了300多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在海外设立了19个联络处,上市企业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近千家。

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党组书记、主任张继红说,“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是中关村不变的初心,在新征程上,中关村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先行先试改革为动力,加快推动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为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支撑。

对话亲历者

时代集团总裁、中关村企业家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王小兰:

激发“敢为人先”的企业家精神

记者:您与中关村有何渊源?中关村为什么能在上世纪80年代率先走出来,成为中国科技改革试验田和科技产业的发祥地?

王小兰:40年前,我毕业后被分配到研究所,之后“下海”创业,在海淀区阜成路,参与创办了时代集团的前身——中国机械工程协会工业技术咨询服务公司,这也是中国第一批民营科技企业之一。之后,我一路见证了中关村40年来的发展变化。

改革开放的大背景催生了中关村的发展。当时,中科院陈春先等一批创业者们跳出原有体制,按“四自原则”(四自,即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创办了一种新体制,将那些在大院大所束之高阁的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与此同时,“敢为天下担”的地方政府,凭借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对新事物由衷的爱惜和崇敬之情,不断给予“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关村创业者们极大支持。正是改革开放背景下的制度创新和中关村创业者迸发出的“敢为人先”的企业家精神,才开创出今日的中关村事业。

记者:中关村顾问委员会在中关村发展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王小兰:2009年岁末,我收到了一份特殊的聘书,在北京市委、市政府支持下,我被任命为中关村企业家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同样收到聘书的还有柳传志、李彦宏、邓峰、徐井宏、王文京、田溯宁等近30位中关村最具代表性的企业家、投资人和专家学者。顾委会的意见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充分重视,凡是涉及中关村的重大问题和重大政策的推进,都会征求、听取顾委会的意见和建议。

成立14年来,顾委会已成为联系企业与政府的桥梁,孵化培育创新生态的平台,以及国际开放合作的窗口,在中关村软环境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记者:新一代技术浪潮席卷全球,中关村、北京面临怎样的突出挑战?如何更好地应对机遇与挑战?

王小兰: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每一个重要的节点都有优秀的企业出现在中关村。PC时代我们有联想、方正、同方;互联网时代门户网站留下了网易、新浪、搜狐;移动互联网时代,又涌现出了小米等一批优秀企业;人工智能时代,新老一代创业者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突破与挑战。

从田间作坊到市值百亿的企业,从中关村的街头到纳斯达克的舞台……一代又一代中关村创业者和企业家上演着惊心动魄、振奋人心的创新故事。而今,新一代技术变革在全球范围内席卷,中关村承担源头创新的使命不能变,抓好源头创新、承担先行先试的责任不能变。面对新时期的新任务,中关村几代企业家将不断创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中国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生物经济,努力打造新时代深化改革的试验田、世界级原始创新的策源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地。

在新经济发展的时代,我们仍然希望中关村能成就一大批“敢为天下先”的创业者,能涌现一大批“敢为天下担”的环境建设者,坚持先行先试,上下同欲,为中关村持续领先的发展贡献力量。

庆祝改革开放45周年

编辑:胡德成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