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交所 为资本市场开新局
北京日报

2023-11-30 07:02 语音播报

热点

2013年1月,北交所前身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在北京正式运行。 北交所供图

2021年11月15日上午,备受瞩目的北京证券交易所正式开市。 本报记者 戴冰摄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比近五成,战略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占比超八成,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九成,这里的“五、八、九”三个数字,是资本市场新星——北京证券交易所的创新成色。

2021年9月2日,北交所宣告设立,成为新中国资本市场建立30多年来的第三家证券交易所。这是我国资本市场的一次重大改革创新,京、沪、深三足鼎立,资本市场呈现新格局。

早年间,“北京证券交易所”就曾一度被纳入设计蓝图,但因种种原因未能落地。30多年过去,资本市场改革稳步推进,北交所瓜熟蒂落,成为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主阵地。

一段“圆梦”故事,恰如中国改革开放大潮翻涌出的浪花,充满力量,奔腾不息。

三十年终梦圆

1988年9月8日,年轻的华尔街“海归”王波明刚从美国回来不久,就被拉去参加北京万寿宾馆会议——金融体制改革和北京证券交易所筹备研讨会。

“这次会议被认为是中国股市筹建正式启动的标志性会议,正是这次会议提出要建立北京证券交易所的设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后最早的一批留学生,归国前,王波明曾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工作过。

会后,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开展起来。1989年3月15日,九家全国性非银行金融机构正式成立证券交易所研究设计联合办公室,简称“联办”,王波明任“联办”的副总干事。

“‘联办’就是为北京建立证券交易所做准备的。”王波明说,证券交易所最好设在金融中心,当时中国没有资本市场,只有银行,而工、农、中、建四大银行的总部都在北京。但后来出于多方面考虑,证券交易所最终选择了上海,原因之一就是,当时上海开发浦东需要大量资金,建立证券交易所成为解决资金问题的一个办法。

尽管与证券交易所擦肩而过,北京积极探索资本市场的改革脚步却未曾停歇。敢为人先的中关村,又一次成为探路先锋。

进入新世纪,中关村创新创业氛围日渐浓郁,大量科技型中小创新企业和高素质人才在这片热土集聚,每年新增创业企业就达2000家以上。然而,绝大多数中小企业难以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亟盼“金融活水”。

在做强中关村科技园的时代背景下,2006年1月16日,中关村代办股份转让试点正式启动,开始为广大的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7天之后,两个崭新的代码——430001、430002,出现在代办股份转让系统。

多年以后人们发现,这一试点的启动,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性改革——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即俗称的“新三板”)的起点。“‘新三板’起源于中关村,成长于北京市,开花于全中国。”全国股转公司前董事长徐明曾如此概括。“新三板”大大拓宽了资本市场服务的覆盖面,点燃了很多人的改革期盼。当时就有声音认为,继沪深交易所之后,中国资本市场或将崛起一个“北京证券交易所”。

2021年9月2日,这一期盼终于落地。当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视频致辞中宣布,将继续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深化新三板改革,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

“北交所的成立,是中国金融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是我国传统货币金融向现代资本金融转型的重要标志。”中国政法大学资本金融研究院院长刘纪鹏感慨,北交所的设立圆了北京三十多年的梦想。

小企业迎春天

在宣布设立74天后,2021年11月15日,北京市西城区金融大街丁26号,北交所鸣钟开市,首批上市公司共81家。

站在新起点上,今天的北京证券交易所与当年要筹建的“北京证券交易所”相比,已具有全新的内涵——与沪深交易所错位协同发展,北交所要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主阵地。

“每年有大量的中小企业想要创新发展、上市融资,而科创板和创业板能提供的机会有限。”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认为,这是设立北交所的一个重要考量,解决金融资源配置总体上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突出“更早、更小、更新”,这是北交所的特色,亦是北交所的温度。

“我们是与北交所共同成长、深度拥抱的公司。”回想起两年前的那一刻,同享科技“80后”董事长陆利斌至今仍感慨万千。

作为一家深耕于光伏焊带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同享科技身上有“三个首”:首批精选层挂牌企业之一,首批从精选层平移到北交所上市的企业之一,北交所开市后首家再融资的企业。

“从‘新三板’到北交所,这一路就如同搭上了改革的顺风车。”陆利斌说起,2015年,光伏行业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作为快速成长的创业企业,他们也需要更多资金扩大生产。钱从哪里来?经过一番权衡,陆利斌选择了“新三板”,“目的很简单,就是作为一家非上市公司可以进行股权融资。”

2016年9月21日,同享科技正式登陆“新三板”,很快,陆利斌就感受到新变化:更受银行和当地金融部门青睐了。比如,挂牌前,他们想从银行贷款只能通过抵押、担保方式,每年贷款额度就2000万元;挂牌后,公开披露的财务报告让发展更规范,企业信用度也随之提升,不仅拿着出口报关单就能去做抵押,贷款额度也提升到了3000万元。紧跟市场步调,两年下来,公司就得到资本的认可。

2019年10月,“新三板”启动全面深化改革,设立精选层的举措一公布,陆利斌既开心又着急。开心的是,精选层的入选标准、交易制度、信披要求已非常接近上市公司,政策利好令人鼓舞。着急的是,要想成为“尖子生”,赶上第一批企业,得快马加鞭才行。他们和券商团队加班加点,终于如愿以偿成为首批32家精选层企业之一,并成功获得上亿元的融资。

两次踩上了改革的节拍,陆利斌本想在精选层“沉淀”一下,没想到,新的利好又来了——北京也有了证券交易所。

“我觉得北交所就是为我们这样的成长型企业量身定做的。”陆利斌介绍,登陆北交所让企业受益良多,“今年前三季度公司一直都在扩产,每个季度的产能利用率都接近100%。”

同享科技不是个案。

有数据显示,北交所开市至今,已支持超200家中小企业。相比沪深市场动辄数十亿元、上百亿元的大型IPO(首次公开募股),北交所平均每家企业融资约2亿元,“按需、小额、多次”的接续融资机制,助力中小企业走入创新发展的春天。

改革步伐不停

“我们的愿景是,让工人穿着西服去采矿。”11月8日下午,北交所首批上市企业、科达自控董事长付国军从山西太原专程坐高铁赶到北京,出现在了北交所首届国际投资者推介会上,面向全球投资者进行企业路演。“北交所的服务好,让我们有机会参加推介,就是时间太短了!”几分钟的推荐,付国军有些意犹未尽。

厚积方可薄发。

开市两年,北交所已迸发出强劲活力。截至2023年11月9日,北交所上市公司已达227家,总市值约2600亿元,创新型中小企业快速聚集于此。这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比近五成,战略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占比超八成,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九成,还有8家企业获得了国家级“单项冠军”认证。投资者方面,北交所全市场合格投资者数量已超600万户。

总部位于通州区漷县镇的北京企业凯德石英,今年7月入选了第五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因为充分享受到了资本市场的帮助,我们才能从一家小公司发展到今天。”今年已经73岁的董事长张忠恕由衷地说,因为北交所,企业迈上了发展的新起点。

“与众多中小企业一样,我们一路发展历经了不少坎坷。”一生结缘石英加工的张忠恕回忆,1997年创业起家之时,因资金紧缺,企业生产条件之简陋就如同小作坊。即便到了2014年,企业成立17年了,要建5层楼高的新厂房,还只能从银行贷款筹钱。“厂房建成后,贷来的钱就花完了,不仅没钱买设备,甚至连装修都无法开展。”

就在这时,家门口的“新三板”走入他的视野。2015年12月挂牌后,凯德石英先后两次融资,共获得5000万元。“虽然5000万元听起来不是很多,可对我们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张忠恕说,凭着这两笔钱,企业不仅还掉了银行贷款、解决了厂房装修和设备购买,还因此获得了发展的机会,逐步成为重要的本土石英制品供应商。

规模发展了,张忠恕想建设高端生产线,但“新三板”向特定投资者融资的方式已经无法匹配其资金量需,只能作罢。

成长中的烦恼,因为有了北交所迎刃而解。2022年3月4日登陆北交所后,凯德石英募集资金净额约2.7亿元,全部投入到位于马驹桥附近的高端石英制品产业化项目,崭新的现代化工厂引入先进的清洗设备,可比肩国际领先水平。

“建设高端生产线是我多年来的梦想。”张忠恕动情地表示,一个项目斥资5亿元,这在过去是不敢想象的。新生产线不单单能扩大产能,更意味着产品在加速向高端迈进。

“北交所为优质的创新型中小企业量身打造了一个规范化的上市募资和交易的平台,提供更加高效、更专业化的服务。”赵锡军评价道。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要向改革开放要动力。

年轻的北交所,步履一刻不停。今年9月1日,证监会发布《关于高质量建设北京证券交易所的意见》,提出发挥北交所新设市场优势和改革试验田作用,被称为“深改19条”。“目的就是在中国沪深北三家交易所协同、错位发展的格局下,加快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北交所总经理隋强说,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正是北交所的特色。

提升市场活跃度、强化市场功能、改善投资预期、营造良性生态,陆利斌说,“深改19条”的一条条改革措施都“改”到了企业的心坎里,也让他对北交所的未来更加充满期待。

本月初的2023金融街论坛年会上,北交所又对外传递出加快国际化的信号,加强与境外交易所的合作交流,为全球投资者便利参与中国资本市场、共享创新发展红利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展望未来,北交所要努力成为服务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标杆。”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表示,作为一个新成长的板块,北交所一方面要持续优化制度,另一方面要加速发展,提升市场影响力。北交所还要努力成为优质企业的孵化培育平台,推动更多企业成长为“隐形冠军”,更好服务中国经济发展。

对话亲历者

北交所办公室、改革办主任龙海洋:

我们所做的事,值!

记者:作为改革的亲历者,一路走来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龙海洋:2012年12月,当时我才30岁出头,从海淀区金融办企业上市服务中心来到当时的全国场外市场筹备组,整个团队仅仅70余人。

2013年1月16日,全国股转公司就正式揭牌运营了。从服务一个区的企业,到服务全国的企业,从过去做协调,到参与交易场所建设,虽然都在为企业服务,可角色转换之后,刚开始还是感到,很多东西“听不懂”,一切都完全从头学起。

即便到现在,我们还是一直在学习和探索。资本市场是为服务国家战略、企业发展需要和居民财富管理需求,与实体经济共生共荣。资本市场会随着各方面的变化而变化,改革就是一个不断调试、更好适应的过程。

这一路下来,我们所做的其实就是一件事,让中小企业不再“融资难”。北交所的成立,标志着国家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达到一个新高度。作为时代改革洪流中的一点一滴,个人能够参与到这样一件有价值的历史事件之中,深感荣幸。

记者:持续推进改革,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龙海洋:放眼全世界,服务中小企业发展都是一道难题。无论是新三板,还是北交所,都大大拓展了资本市场服务中小企业发展的覆盖面,其目的都是为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从而探索出一套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中国方案。

到今年,新三板也不过成立10年时间,北交所成立更是只有短短两年。回望过去几年,几乎年年都会推出改革创新举措,回应市场关切,真正解决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实际难题。现在回过头看,很多过去感觉难以逾越的难题,一个个都从“不可能”变为现实。

无论是走访调研企业,还是参加论坛活动,我们时常会听到一些中小企业家分享自家企业发展的故事。他们讲起借助新三板、北交所发展所带来的好处,颇为动情。每每听到这些,我心里都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我们所做的事,值!

往小处说,每一家中小企业成长起来,就会带来更多的就业。往大处讲,更多中小企业发展起来,整个国家的经济就会更好。这也是一种力量,鼓舞和鞭策着自己把工作做好,继续前行。

记者:对北交所未来发展怎么看?

龙海洋:北交所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的好,未来会越来越好!对此我充满信心。这信心就来自于中国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韧性,国家对创新发展的重视。就在前不久,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金融强国”,强调发挥资本市场枢纽作用。这些都为北交所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土壤和机遇。

庆祝改革开放45周年

编辑:胡德成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