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07 17:51
于丽萍总爱往林校路街道温馨家园职康站跑,因为这里有她最牵挂的“孩子”们。说是孩子,其实他们是精神和智力残疾人,实际年龄从20多岁到50多岁不等,但智力年龄却停留在6到12岁,是一群永远“长不大的孩子”。
走起路来风风火火,说起话来高门大嗓,什么时候都给人感觉神采奕奕、精神焕发。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今年57岁的于丽萍,自己就是位残疾人。
于丽萍是大兴区黄村镇人,20岁时在乡镇企业工厂上班,有一天,在投放物料的时候,左手意外卷进了机器里,整个手全部受伤,最严重的中指进行了截肢手术。“我知道残疾人生活的不易。”她说,“只要我有能力就要帮助更多的人。”
刚来温馨家园的时候,最难的是和大家熟络。“我给大家理发吧!”于丽萍年轻的时候开过理发店,她决定靠手艺取得大家信任。
可她说完,硬是没人理,大家的头抬都没抬。过了5分钟,赵兴(化名)腼腆地看着于丽萍,“老师,您给我试试吧。”于丽萍拿出自带的工具,十几分钟,一个漂亮利落的发型出来了。“老师,您的手艺真不是盖的。”赵兴毫不吝啬夸奖。
“我也想理!”“老师,我想剪个帅气的。”就这样,一次理发,俘获了“孩子”们的心。于丽萍又问,“孩子们,大家平时怎么锻炼身体,有什么活动吗?”大家摇摇头。
第二天,于丽萍从家带了两条健身龙的装备,“老师教你们舞龙吧,既强身健体又能放松心情。”这次,孩子们不再害羞,只是低声问了句,“老师,我们能学会吗?”于丽萍鼓励大家,“只要坚持总能学会。”
左边划一圈、右边划一圈……于丽萍一手扶着“孩子”们的腰,一边手把手教大家舞起来,通过训练肌肉记忆教大家掌握这项技能。
人群中,刘洋(化名)一遍遍学着,但于丽萍一放手,龙头便冲自己砸了下来,刘洋闹脾气,把龙一扔,“我不想学了”,他嘟囔着嘴。于丽萍见状赶紧过去安慰,“哪有一下就学会的,老师当时还学了好几个月才学会,孩子,你已经很棒了。”在于丽萍的鼓励下,刘洋歇了一会儿,又继续舞起来。
第二天一早,等于丽萍一到温馨家园,刘洋立马凑了上来,“老师,您昨天教我的我学会了,是不是可以继续往下学了。”原来,当天回到家之后,刘洋拿出妈妈的一条长纱巾,自己在地上画了个“8”字,对着练习了一晚上。
于丽萍的努力也收获了“孩子”们的感恩。有一次,舞龙课刚结束,一位男生跑过来往她的口袋里塞了张纸条,然后立马跑开了。等到家,于丽萍打开一看,“感谢于老师,我们都没想到自己能学会舞龙,我们觉得在这里很温暖。”这段话的下面,是温馨家园近20名“孩子”的联合签名。那一瞬间,于丽萍的眼睛湿润了,“我帮助他们,而他们,也温暖了我。”
现如今,只要天气好,于丽萍都带大家走出温馨家园,在小区广场里,舞舞龙,学学快板,打打柔力球,极大丰富了大家的文体生活。
“活着,就要多为群众做些事情。”这句话,是于丽萍受伤在家,妈妈找来张海迪故事鼓励她时,让她印象最深的一句话。“身为残疾人,我从未放弃过自己,也想为孩子们做点事儿,让这里每一位残疾朋友找到自己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于丽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