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窃图也算偷!短视频别再上演抢“爷爷”闹剧
北京晚报 | 记者 辛音

2023-12-14 15:38 语音播报

锐评

据法治日报报道,辽宁网友孙宁在爷爷过生日时,将一大家子庆祝的视频晒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没想到,有人把这段短视频原封不动发在了自己的账号上,文案一模一样。发现视频被盗后,孙宁发了一条澄清视频,强调“这是我爷爷”。结果,这条澄清视频又被对方“搬”了过去。

孙宁的遭遇不是个例。社交平台上,盗图盗视频现象频发:有的是剪掉来源或遮住水印,其他发布内容跟原创只字不差;有的是把别人的视频稍作剪辑,换个音乐,配点声效,就大言不惭地贴原创标签传上主页;有的啥也不改、原样照搬,只要有流量,连别人家的爷爷都抢着认。

随着网络技术的迭代和用户习惯的更新,短视频成了传播形态中最大的“爆款”。但大量复制粘贴版的雷同影像,也造就了短视频的虚假繁荣。除了带来数据掺水的假象,这些视频还侵犯了原创作者的著作权。别说原样下载上传他人做好的视频,就是未经准许把别人的文章放在剪辑软件做成视频,也违反道德和法律。今年11月,上海高院公布的一起典型案例显示,一个自媒体账号因将他人的文章“读”成视频,被判著作权侵权,向原告赔偿经济损失1.1万元。

网络虽是虚拟世界,照样不能顺手牵羊。无论直接窃取、简单改编,还是对作品机械形态进行一番转换,最终发出来的,都是人家创作出来的东西,并不能体现自己的智力成果,能不能博到流量不好说,但搬运者投机取巧的心态暴露无遗。新修改的著作权法,进一步扩大了著作权保护的范围,将网络短视频等新类型作品纳入法律保护范围,有助于给原创视频撑腰。不过,视频被偷不像丢钱包,前者主人往往很快发现,而后者可能发现不了,给维权造成时间上的障碍。就拿孙宁那段视频举例,要不是其朋友偶然发现并好心提醒,她还真不知道,更难以想象有博主会被视频“感动”到这么想给别人的爷爷当孙辈。

维权不能光靠原创者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自己扎进平台“查重”,更不能指着短视频画面打着铺天盖地的、影响正常观看的水印来防。作为维护平台秩序的第一责任人,平台管理者不能沉默更别想怎么“甩锅”。很多热门平台都出台了一旦发现抄袭立刻降创作信誉值甚至限制账号发布信息的规则,但大多是说得好听、执行得稀烂。加强审核频次、提高技术甄别手段、畅通举报渠道,说到这些该怎么整改的方向,平台比谁都有谱,但最重要的是,当平台发现流量大的抄袭视频时,舍不舍得下架视频、关停账号。要是每一次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等流量赚得差不多了再象征性处罚一下账号,那这抢“爷爷”的闹剧恐怕直到行业落寞那天也不会休止。

抓住“视频小偷”,短视频平台打算何时玩真的呢?


编辑:辛音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