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18 14:29
2023年,北京演出市场迅速恢复并呈现井喷式爆发。来自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的统计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北京营业性演出数量已达35561场次,观演人次达884.7万,票房收入超18.8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26.9%、199.7%、280.9%。“演艺之都”建设呈现出舞台供给层次丰富、展演活动特色鲜明、演艺新空间各具特色、线上资源品质和频次双高等特点。
喜人数字的背后,是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在扩大精品力作供给、优化演艺空间布局、创新升级演艺新业态、构建良好演艺市场生态、繁荣艺术演出市场等方面做出的扎实工作。一年来,北京市演艺服务平台发挥集聚优势,策划主题展演、鼓励演艺新空间资源、支持线上演艺服务项目发展,着力营造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良好发展氛围。
今年元月至今,在北京市演艺服务平台的资助扶持下,系列活动不断,精品剧目迭出。1月至4月,有“大戏看北京”中华传统文化优秀剧目展演季;同期,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也火热进行;5月至10月,有“中轴·北京”优秀剧目展演季;9月至明年1月,有“双奥之城”舞台艺术演出季,好戏贯穿全年,精彩不断。精品剧目荟萃、名家名团集聚、惠民普及等,成为各大演出季的核心关键词。
其中,“大戏看北京”中华传统文化优秀剧目展演季,集中演出了来自11家北京市属文艺院团、4家央属文艺院团、1家民营院团与2家外省文艺院团、演出单位的26部原创新创、经典复排作品。截至4月底,26部41场演出吸引京内外近3万名观众走进剧场。京剧《锁麟囊》、豫剧《程婴救孤》、评剧《秦香莲》、河北梆子《打金枝》等传统经典名作,原创芭蕾舞剧《红楼梦》、相声剧《“有家”客栈》等首演首秀作品,礼敬传统、传承文脉。参与该演出季的艺术机构,既有中央芭蕾舞团、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等国家级艺术院团,也有北京京剧院、北京交响乐团、北方昆曲剧院、中国评剧院等北京市属院团,还有浙江歌舞剧院等外省文艺院团。
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汇集文化和旅游部6家直属文艺院团及25个省(区、市)选送的61部佳作,涉及戏曲、话剧、儿童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歌舞晚会、交响乐、杂技剧等多个艺术门类,代表了近10年来我国舞台艺术最高水准,可谓新时代中国文艺百花齐放、勇攀高峰的生动写照。上演剧目中,歌剧《红船》、歌剧《沂蒙山》、昆剧《瞿秋白》等创造了新时代红色经典,话剧《塞罕长歌》、歌剧《天使日记》等描绘新时代精神图谱,秦腔《楷模村》、话剧《青松岭的好日子》、歌剧《鸾峰桥》等乡村题材作品有新意、接地气。
“中轴·北京”优秀剧目展演季,则为11部精品之作提供展示舞台。名声响(经典复排、经典改编)、够分量(曾获大奖、大事件)、接地气(现实题材)是这些剧目的突出特点。音乐剧《理想之城》改编自爱奇艺同名自制剧集,将普通人在职场打拼、为理想奋斗的励志故事艺术还原到舞台上,使得这部以职业题材为切入口的音乐剧,成为现实题材创作的一次创造性探索。京剧《主角》改编自陈彦同名茅盾文学奖小说,借助展演季实现首演首秀。昆剧《红楼梦》曾荣获第十四届文华大奖、第五届昆剧节优秀剧目奖等多项知名大奖。舞剧《花木兰》曾荣获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话剧《红色起点》以叶永烈的长篇纪实作品《红色的起点: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实》为创作蓝本,选择1919、1920、1921年的三年“大事记”,以政论叙事体的方式展现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诞生过程。这些优秀剧目,在国家话剧院、中央歌剧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梅兰芳大剧院、世纪剧院、天桥剧场的舞台掀起观演热潮。
“双奥之城”舞台艺术演出季,眼下正如火如荼开展。25部剧目、102场演出闪耀“演艺之都”的文化魅力,也彰显着“双奥之城”的文艺底蕴。演出季体现出极强的艺术包容性。国外精品剧目如芭蕾舞剧《安娜·卡列尼娜》《叶甫盖尼·奥涅金》、改编自诺贝尔文学奖巨著的戏剧史诗《静静的顿河》、原版伦敦西区音乐剧《过去五年》等轮番上演;反映北京冬奥主题的北京交响乐团钢琴协奏曲《海陀戴雪》,让观众在音乐中重温北京冬奥会的速度与激情。原创新作在京“首演首秀”,也是该演出季的一大特色,其中歌剧《映山红》、话剧《骆驼祥子》等开启首演,音乐剧《恶魔奥涅金》、话剧《伪君子》等国外精品剧目首次在国内演出,现代芭蕾舞剧《朱丽叶与罗密欧》、舞蹈《北京奏鸣曲》等首度在京演出,力争将北京打造成具有示范效应的舞台艺术作品首发地。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市演艺服务平台坚持文化惠民,入围展演剧目每场都设立了不少于20%的惠民低价票,使更多观众有机会低价观看到高质量精品演出。截至目前,2023年资助的演出类项目已设置3万余张低票价。
在精品剧目展演的同时,演艺新空间也成为京城演出市场井喷的一股创新力量。
8月28日,市文化和旅游局公示了首批15家演艺空间培育类项目,这些空间以发展演艺为主营业态、积极探索多元业态融合。这是市级层面第一次针对演艺空间给予资金支持。北京市加快“演艺之都”建设的顶层设计,制定出台《北京市建设“演艺之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年-2025年)》,以更全面的视角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持续擦亮“大戏看北京”名片。
上榜的15个演艺空间各具特色。位于朝阳区望京地区的开心麻花·花花世界,以演艺+游戏的沉浸氛围、演艺+餐饮的复合型消费为特色。这处空间去年12月24日开业至今,已上演760场演出,吸引6.5万人次观众。吉祥大戏院秉持“小而精、雅而美”的理念,秉承百年京昆戏曲传统,融合传统文化演出,助推王府井地区演艺与商业、旅游相融合的文商旅新业态,实现了演艺空间的“传统再焕新”。东方艺空间,由原北京第二热电厂仓库改建而成,集创作演出、艺术展陈、艺术普及教育、文化交流体验等功能于一体,营造了艺术与自然交融的都市画境,体现出演艺空间培育类项目的“利旧新活力”。
演艺产业发展需要新空间容纳更多创作,进而留住人才获得长远发展;多种类型的城市空间需要创意新、体验新的演艺项目实现线下引流,进而扩大复合消费;首都舞台繁荣需要在鼓励高精尖“大戏”勇攀艺术高峰的同时,给“腰部”演艺项目以发展空间,丰富供给满足多层次观演需求。北京市演艺服务平台正是敏锐捕捉到这些供需要素,给予积极支持。
线下演出的井喷并未挤压新冠疫情期间崛起的线上演出业态。11月,市文化和旅游局公布了北京市演艺服务平台首批线上演艺服务入围的5个项目,即国家大剧院古典音乐频道、保利云剧院——数字化演出文化生态平台、东方大剧院、“大戏看北京”云演播线上展播、新现场高清数字剧场。它们均供给了百余部优秀舞台艺术作品,涵盖多种艺术形式,覆盖国内外知名文艺院团,且通过大屏小屏多种终端,提供了不同场景下的观演服务,实现多渠道多内容多形态的展演展播。
新现场高清数字剧场的运营方、北京奥哲维文化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今年底至明年上半年将推出21部重磅舞台艺术作品的影像放映,累计放映片目即将突破300部大关。在新片单中,爆款舞剧《只此青绿》将面向全球观众上演。新现场高清数字剧场还将与多种数字演艺平台合作,包括网络平台、VR剧院等,以探索“科技+文化”的数字演艺发展道路,打造真正的线上未来剧院。
保利云剧院作为保利票务旗下的线上观演平台,自2020年3月以来已上线国内外戏剧、舞剧、歌剧、音乐剧、戏曲和纪录片共500余部。平台通过保利票务的官方新媒体矩阵,进行免费及付费观演活动,扩大线上观演渠道。通过多平台联动,保利云剧院打造了一个综合性的演出文化生态平台,集线上观演、名家导赏、艺术科普于一体,为实现文化艺术产业与数字化媒介融合发展持续贡献力量。
北京市演艺服务平台是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在原北京剧院服务平台基础上升级而来的服务体系,以期更好地为演出市场主体提供服务、搭建平台,营造良好演艺生态。
2022年9月,市文化和旅游局印发《北京市演艺服务平台项目资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提出要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重点扶持在思想上把握民族复兴时代主题,坚守人民立场,生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艺术上精湛,在制作上精良的精品剧目演出,培育打造体现文旅融合、具有示范引领的演艺新空间、新场景,支持建设整合数字资源、推动品牌传播的线上演艺平台,推动首都文艺演出市场高质量发展。该平台通过事前评审、事后补贴的方式对符合《办法》要求的项目予以资助。
其中,精品剧目演出资助,重点支持精品剧目演出,鼓励体现时代精神、首善标准、北京特色的新创剧目及经典剧目在京展演、京外巡演,鼓励优秀演艺作品全国首演、巡演首站或压轴收官落地北京,搭建“大戏好戏”展演展示平台。
演艺新业态发展资助,聚焦演艺新业态发展,鼓励传统剧场活化空间利用、创新演出品牌、丰富演出样态;鼓励拓展新型演艺空间,打造体验式、互动式、沉浸式演艺项目;鼓励推动数字技术与艺术创作、传播、展示结合,体现文旅深度融合的创新性驻场演出或体验场景。
演出服务品牌资助,聚焦演艺资源数字化、品牌化,鼓励传统媒体、新媒体与自媒体等平台企业跨界创新,打造演艺传播推广交流品牌,鼓励搭建云端演艺、线上演出的数字演播平台,促进文化消费,服务行业发展。(记者 李洋)
图文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