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赫宗周 郁郁乎文
北京晚报·五色土

2023-12-18 21:09 语音播报

深读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周代是夏、商之后的第三个朝代,存在时间约有八百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长寿”的王朝。

当夏、商在中原大地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文明时,周还是一个偏处西部一隅的小部落。《史记·周本纪》记载了周的发家史,原本定居豳地的周人不堪戎狄袭扰,便跟随首领古公亶父迁于岐山脚下的周原。到周文王姬昌时,他笃行仁义、礼贤下士,任用吕尚等能臣,继续积蓄倒商的力量。武王姬发即位后,将周的势力向东挺进,定都于镐京,商的扈从部落纷纷归附于周,灭商的时机终于成熟。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异常惨烈,商朝亡,周朝建。

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武王之弟周公旦摄政,周公制礼作乐,创制制度,营建洛邑,率军东征,讨伐叛乱的“三监”,稳定了新生的周王朝。此后周常年向外扩张,周穆王四出征讨、巡游,周的疆域到达今天的辽宁、甘肃和江汉流域。周厉王时,实施“专利”政策,专营山林川泽之利,派人监视批评时政的百姓,不堪忍受的周人发动暴动,厉王出逃,大臣周公、召公联合执政,稳住了局面,史称“共和行政”。国家动乱、积弊难消,后来虽经短暂的“宣王中兴”,但周王室已走向衰落,最终西周灭亡于周幽王。

公元前770年,刚登上王位的周平王放弃战火侵烧的镐京,仓皇迁往东都洛邑,史称东周。此后,周王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控制的范围仅限于王都周围。

东周分为两个时期,春秋和战国。“春秋”之名来自于鲁国国史《春秋》,该书是记载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的编年史,与这一时代断限大体吻合。从平王东迁到公元前476年,这是中国史上的春秋时代。“战国”之名也来自于一部书名,便是西汉末年刘向汇编《战国策》,时间大致以赵、魏、韩三家分晋到秦灭六国为起止,“战国”的称谓,也正好体现了这个时期各国征战不休的历史特点。

春秋时列国并立,上演了大国争霸的一幕幕好戏,五位不同国家的诸侯先后成为霸主,被称为“春秋五霸”。这些诸侯相继登上历史舞台中央,留下了“尊王攘夷”“退避三舍”“一鸣惊人”“问鼎中原”“卧薪尝胆”等精彩故事。

春秋时代宝鼎,最高权力的象征,楚国“问鼎”就是意图夺天下。

到战国时,经过战争兼并,秦、楚、燕、齐、赵、魏、韩七国成为了“战国七雄”。七国比拼国力、大举兼并,战争频次、规模和烈度远高于春秋。经过变法的洗礼,秦国国力逐渐强盛,统一天下之势已成。秦王嬴政终扫平六国,中国历史进入了新的阶段。

纵观周代历史,王朝兴衰、令人唏嘘,霸主轮替、目不暇给,其中还隐藏着制度和文化大变迁的历史脉络,深刻影响并塑造着“何以中国”的精神内核。

1917年,著名学者王国维在其《殷周制度论》中提出了一个重大问题,即如何认识周代商的变革意义。他认为:“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这里主要指周创制了封建制、宗法制等制度,影响极为深远。封建就是封土建国,周公“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对同姓和部分异姓诸侯进行分封,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诸侯“受民受疆土”,与周王之间形成了权利义务关系。分封制和郡县制两种路线的抉择,贯穿了中国古代政治史。宗法制是利用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理,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确定大宗、小宗之别,标定个人在家族中的地位、等级,形成“家国同构”的宗法社会。与之相配套的还有礼乐制度,周礼被后人细分为吉、凶、宾、嘉、军五礼,讲究尚德、君君、亲亲,区分了尊卑、亲疏、贵贱、贤愚,维护了社会的秩序和安定,这是中华礼乐文明之邦的滥觞。

明末大儒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把春秋战国称为古今一大变革之会。具体来讲,战国时代产生了往后两千年中国帝制时代制度和社会结构的雏形。在经济上,私田和自耕农产生了;在政治上,世卿世禄制的贵族被领取俸禄、接受考课的官僚取代;在社会上,宗法制松动,受国家直接掌控的编户齐民出现了;在学术上,产生“有教无类”教育思想,诸子百家竞相出现,知识分子游说列国。春秋战国的变革,萌发了秦汉以后专制帝国的诸多因素,中国自此开始走上了大一统国家的历史进程。

《封神演义》的插图

对小朋友来说,初识周代的历史,不妨从旧小说入手,可以自许仲琳的《封神演义》,读到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这些小说颇有演绎夸张成分,甚至多有神鬼玄奇之处,但历史脉络大体清晰,人物、故事更是精彩纷呈,是无数孩童的历史启蒙。翻开《左传》《国语》《史记》,正史的书写同样引人入胜、淋漓畅快。大时代的剧烈变革,造就了纷至辈出的英雄人物,霸王、权臣、名将、改革者;诸子、策士、豪侠、纵横家,异彩纷呈、百花齐放。他们的故事闪耀着人文主义的光辉,这便是这段历史的独有魅力。

蒙读季

编辑:曾子芊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