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21 08:00
“你好,我是北京人,你呢?”开始采访前,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董事会成员、负责大中华区业务的唐仕凯(Hubertus Troska)的开场白让所有人会心一笑。
“北京是一座很包容的城市。”11年在北京的工作和生活,让这位高挺鼻梁、深邃眼眸、身材高大的德国人,找到了自己钟爱的第二故乡。
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至汽车行业,北京走在前列,率先建立合资车企,从最初的北京吉普,到后来的北京奔驰,始终是汽车产业巨变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北京的包容,是中国开放的一面镜子。从市场数据到科技创新,在唐仕凯看来,中国风潮正定义全球汽车趋势。
开放唤醒了巨大市场
采访中,“开放”是唐仕凯提及最多的词语。
北京奔驰的前身,或可追溯至新中国的第一家合资车企——北京吉普。1982年,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批示:轿车可以合资。1984年1月,北京吉普亮相,此后,上海、广州相继成立合资车企。
这让越来越多的外资品牌看到了一个即将被唤醒的巨大市场,奔驰也不例外。1994年,奔驰就曾参加北京车展,并发布名为FFC的概念车。2003年,由于北京吉普市场表现欠佳,奔驰成为北汽集团新的合作伙伴,与其签订战略合作协议。2005年,双方成立合资企业——北京奔驰有限公司,并于同年投产了第一款国产梅赛德斯-奔驰汽车,即“中国制造、专属中国”的E级车。
中国市场的潜力究竟有多大?唐仕凯分享了一组数据:当初,北京奔驰规划的年产量仅仅为2.5万辆;到2022年,北京奔驰的年产量超过了60万辆,增长了23倍。2016年11月,北京奔驰第100万辆整车下线;不到6年后,2022年6月,第400万辆整车下线了。
“10年前,中国还是奔驰的全球第三大市场,如今,中国早已成为梅赛德斯-奔驰全球第一大市场,销量远超其他市场。”唐仕凯说。
“一站式”服务机制运转得好
谈企业发展,离不开营商环境的话题。北京奔驰快速发展的背后,地方承担了什么样的角色?
“我觉得北京的营商环境,还有我们的合作伙伴北汽,都非常棒!”唐仕凯表示,近年来,北京聚焦高质量发展,不断推进数字化等领域的创新,针对本土和外资企业,都提供了很多支持。
让他有深切感受的是,近年来,北京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减少审批环节和时间,“比如给外企定制‘一站式’服务,帮我们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这个机制运转得非常好。”
2021年,为健全外商投资促进和服务体系,北京提出打造外商投资“一站式”服务,在首都之窗网站设立“涉外服务专区”,整合企业设立、外汇登记等外资企业高频事项办事入口和办事指南。
此外,就是人才的培养。北京为奔驰提供了超过1.7万名优秀人才,特别是研发领域,到今年年底,其本土研发团队规模将增长至2000人。“我曾在其他五个国家工作过,无论是专业素养还是雄心壮志,中国同事都是首屈一指的!”唐仕凯感叹。
中国汽车产业展现巨大韧性
在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董事会中,中国是唯一一个专门由一位董事负责的市场,这也从一个侧面展现出这家外资企业对于中国市场的重视。
“每次召开董事会,我都会把中国视角、中国市场需求带到会议中。而董事们每次也都会问我,未来中国市场的潜力如何?我的回答一直是肯定的!”唐仕凯直言,即便处于全球经济放缓的大背景下,中国市场仍展现出巨大韧性。
市场数据也体现出中国汽车产业在面对挑战时的稳健性和活力。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前10月,中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2401.6万辆和2396.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8%和9.1%;汽车制造业利润为3946.4亿元,利润率为4.9%。
当然,中国给奔驰带来的远不止市场,近年来国内在新能源、智能化方面的创新也在影响着奔驰,乃至全球汽车行业。“中国客户更年轻,也更乐于尝试新科技,这激励着我们推出越来越多中国专属的功能。”唐仕凯告诉记者,他坚信中国市场的长期发展潜力,奔驰也会继续加大在华投资。
我的北京印象——
11年来,每次从德国回到北京,我都会感叹,这真是一座底蕴深厚、发展飞速、充满了向上能量的城市。以前我住在王府井时,闲暇时常喜欢骑着自行车在附近的胡同转悠,还会去日坛跟“北京大爷”打上两局乒乓球,虽然我总是打不赢。